首页 > 云岭要闻 > 正文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老妈的“俗语” 儿女的“传家宝”

发布时间:2017-08-07 07:18:44   来源:曲靖市纪委

母亲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面对苦难、艰辛,始终坚韧正直、善良平和、豁达乐观,尤其那信手拈来,张口就出的俗言妙语,如青松古柏般扎根在儿孙心中,馨香温润,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家有万贯,不如门口站条硬汉”

土改时,在土地里刨食老实巴交的外公,却顶着地主的帽子冤屈而去。

三个哥哥在陆良解放前先后参加革命,早早地离开了家。兄妹6人中排行老四的母亲,十三、四岁时毅然弃学,承担起了家庭重担,用柔弱的肩膀和外婆一起,没日没夜织裹脚布换洋纱,再用洋纱买回一家人赖于活命的口粮。而这点微薄的收入大部分供弟妹上学,直到念完中专和大学。

坚韧、顽强的老妈,每每和儿孙提起往事,只会平静而又内疚地说一句:“你们的舅舅、姨娘是饿着肚子读出来的啊!”

“家有万贯,不如门口站条硬汉”是老妈那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许是缘于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老妈硬是将自己的五个子女供养了出来。家庭的重担落在一人肩上,她毫无怨言,同生产队男劳动力一样去挣每天那封顶的10个“工分”,晚上10点后收工回家是常有的事情。靠一人的辛劳养活这一大家很是窘迫,可老妈从未动过让子女辍学挣“工分”的念头,常说“不读书子孙憨,不种粮食仓库干”“庄稼从小要薅,娃娃从小要教”。

老妈说的道理朴素、平实,在我的心里,老妈就是一条硬汉。

“没有过不去的河,没有爬不上的坡”

老妈也曾有过改变命运的机会。因识得些字,被公社选为妇女主任,可因地主子女的身份,经常受到莫名其妙的责难,倔强的老妈选择了放弃。

小时候,总喜欢摸老妈脖子后面那半个拳头大小的肉疙瘩,老觉得奇怪,为什么老妈的脖子和我们的不一样?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常挑重担人特有的印记。

1976年,老妈被分配到开挖南盘江一线,强壮的男劳力三五成群组成一个个小组,搭伴干了起来。妇女成了弱势群体,看着急得团团转的几个妇女,老妈主动站了出来,带着五个姐妹组成小组,分工合作,毫不示弱地干了起来。

“井水打不干,力气使不完”。完成河道开挖任务后,筑堤护岸的任务又分了下来,各家各户需把生产队拉来集中堆放的石头垒到自家负责的河段上,筑成堤坝。接着土塘整修,老妈又和成千上万的陆良人一起长年奋战在工地上……

老妈说“没有过不去的河,没有爬不上的坡”,困难只是暂时的,生活累不死人,只要肯付出,不怕苦,日子肯定会好起来的。

“害庄稼要收,穷亲戚要认”

在物资短缺,啥都凭票供应的年代,填饱肚子是最大的问题。好在父亲在部队工作,每月都有一定数额的全国通用粮票和工资,勉强维持着一家老小的温饱。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隔壁邻居和亲戚有困难时,老妈总是能拿出一些粮票、布票和钱接济他们,那是老妈精打细算、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

父亲每次出差回来,都会带回一些本地极少见到的食物,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我最喜欢拿着小箩,或抬着小盆,按照父母的吩咐送些给左邻右舍。这是我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光。

“害庄稼要收,穷亲戚要认”“给人一斗米,胜吃十年斋”,这是我们兄妹小时候常听到的教诲。这种处世方式,也深深扎进了我们兄妹五人幼小的心灵。

“白米白面吃得,白钱白物拿不得”

工作之后,老妈常在我们兄妹面前念叨,“人勤地长宝,人懒地长草”,端着公家的饭碗,要把“碗”端稳啰!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好,做人做事要对得起良心,事情人情要有尺度。要公道办事、正派做人……

“白米白面吃得,白钱白物拿不得”,公私要分明,清白留名声。工作近30年了,老妈的这些教诲依然不时地回响在耳边,警醒着我。

在优良传统文化熏陶下,世代积淀下来的“俗语”成了中国普遍家庭教育子女、传承家风的家规,老妈是这其中极其普通的一员,嘴边的这些“俗语”成了我们的“传家宝”,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老妈眼中时时闪现的怜爱和期冀的目光。(曲靖市纪委  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