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想起母亲,我都会回想起母亲留在我记忆深处的历历往事,特别是那些母亲从小就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的做人道理,像揣在怀里的贴身物品,轻轻一摸便会触动心弦。
母亲从小就生长在山里,没有读过书,不认识几个字。但母亲有许多做人的道理,有的是一句古话,有的是一句谚语,有的只是流传在乡间的俗语。比如:“敬老得寿”、“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舌头软虫不吃,牙齿硬虫会吃”、“求人不如求己,动嘴不如动手”、“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宁肯饿死也不吃白来之食”、“糊饭吃得,胡话说不得”、“越闲越懒,越吃越馋”、“自己不做亏心事,鬼来敲门心不惊”等等。
除了言传,母亲还注重身教,她在待人接物方面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是一个不能劳动的病人,但母亲一直都是不离不弃,相敬如宾。母亲还告诉我们好多生活中的禁忌,其中有不能说的话,不能吃的东西,不能去的地方,不能做的事情。
故乡有句俗话:“鸡饿不怕死,人饿不怕羞。”小时候我们家里很穷,但母亲教给我们的是“宁肯饿死也不吃白来之食。”有一年,我和同样未成年的二姐站在家旁边的高坎上看家下边的人家杀年猪,看得正高兴时,母亲把我们叫回家里狠狠地骂了一顿,因为那年我家杀不起年猪。母亲说,看别人吃是不会饱的,靠别人拿给吃也是不会饱的,想吃肉今后就自己好好养猪。从那年以后,每到过年,再小,我们家都要杀年猪。
有一次,寨子里的几个小朋友到我家玩,我们一高兴就摘吃了邻家伸进我家院子里的桃子,傍晚母亲收工回来,看到树枝上的果子少了,一问是被我和几个小朋友摘吃了,母亲二话不说,拿起一根竹棍就打我。之后母亲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就是装在自己的家里,放在自己的衣袋里也不是自己的,不能动。
还有一次,我跟着别人叫一个村里老人的绰号,母亲知道后,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一番指责之后,还带着我去向那位老人认错。这些看似小事的点点滴滴,像夏日里的涓涓细流,温润着我的心灵,在春风化雨和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的为人处事,让我时时处处心存敬畏,成为我后来立足社会的宝贵财富。
受母亲“自强不息”精神的影响,我也一步一个脚印地一路走来。从农民到农民工,从企业员工到机关干部,最后成长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这么多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对照母亲生前对我们兄弟姐妹和后辈儿孙的要求,我们没有辜负母亲的殷切期望。我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始终不敢忘记母亲的那份惦记,坚守心中的那份信念,不忘初心,以坦然之心面对各种诱惑,保持知足常乐的淡定心态。
牢记圣洁母爱凝聚成的家风家教,使我的人生旅途不再孤单寂寞。那些朴素的人生道理,就像小时候临出远门时,母亲塞在我衣袋里的饭团,在艰难的旅途中给我温暖,给我力量,陪伴我前行。(普洱市纪委 苏贤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