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鲜活教材——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发布时间:2017-11-22 08:21:08   来源:昆明市纪委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群众为中心,围绕群众做工作?《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出了这个时代最完美的诠释和最具有震憾性的回答,进一步增强了我个人发自内心地对党的领袖的崇敬之情。

带着真心赴下身

雷平生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习近平还不到去插队的年龄,在办离京手续时,齐荣先老师做习近平的工作,劝他留下。但习近平执意深入农村,并勇敢地闯过了“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带着一颗真心、赤子之心深入基层、赴下身子,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勇于刻苦磨炼,成长为一个充满信心全向心投入为群众奉献的有志青年。

细细品读每一位采访者对习近平在梁家河7年岁月的回忆,字字看来皆是真情实感,7年的辛苦并非寻常。他放弃了更平坦舒适的道路,下沉到基层一线,走到了老百姓中间。从“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多次说出:“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这样振耳发聩的声音,是需要多深的感情!是何等的担当和胸怀啊!说明他已经把自己完全融入到了农民之中,对基层群众和农民有着血浓于水的深情。他脚踏实地深入到社会实践的最前沿,他每一步都走得那么扎实、走得那么充实。

梁家河的村民们清楚地记得,总书记那时候“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总书记的选择是:“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因为不管从政道路的前景如何,在基层为群众做实事的权利总是不会被剥夺的”。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总书记的7年知青岁月中我们更深刻地读懂了这一思想的根基和源头。悠悠岁月,7年的时光,习近平建立起了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崇高人生理想,真正实现了“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的精神。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们更全面、更客观、更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定不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带着诚心同甘苦

梁家河村村民张卫庞说:“再糙的饭近平也呼得香,再穷的人近平也看得起。”吕侯生说:“近平给我治腿病。”刘金莲说:“近平干活跟咱农村人一样。”赵家河村村民聂瑞兰说:“近平把粮票和钱压在了碗底下。”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村民们讲述着一桩桩一件件发生在习近平与老百姓之间的事,习近平在农村的7年里,每天与老百姓一起吃饭,一起劳动,村民看他在太阳底下太辛苦,让他歇一会,他却不怕苦、不怕累、坚持劳动。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回忆道,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把他最珍贵的7年的青春岁月,留给了梁家河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也就是在这7年的艰难困苦的,与老百姓心贴心、情暖着情的知青岁月里,为习近平后来成为担当起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张卫庞、吕侯生、刘金莲深情地说。对于那时的习近平而言,特殊的历史背景,“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中找到出路,习近平用他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想念,坚忍不拔的意志,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这就是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认识得到了提高,更贴近了土地,贴近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张卫庞说:“过去,近平当我们村支书,我们有干劲、有奔头;现在,近平当全党的总书记,当全国人民的主席,我们更有拼劲、更敢闯了。近平在拼搏,我们也在拼搏,大家都努力嘛,咱们这国家肯定越来越富强。”今天的习近平总书记的立足于我国国情实际,在为民族、党和人民的事业夙夜在公、竭尽心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带着实心干实事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自述中这样写道:“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习近平通过深入研究了解,在梁家河的7年里,他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能为老百姓带来便利的、只要是老百姓需要的,他都尽心尽力地去做好。石春阳说:“我们当年推选习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

从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的真情流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的宽容、和蔼、关心;从把珍藏多年的“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化解家庭矛盾,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从对一位贫穷老人的倾囊相赠,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习近平为民情怀的养成并非一日一时之功,而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所养成的,是一种自然而然地真情流露,这与他的7年上山下乡的经历不无关系,来自他从知青时代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情厚意。知青陶海粟说:“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梁家河村民武晖也说:“近平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这些都道出了习近平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精神和开拓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在7年时间里,定格了习近平总书记密切联系群众、深深扎根群众的生动景象。时隔40年后,总书记再次来到梁家河,对乡亲们讲:“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饱含着与人民的深厚感情。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可敬可爱的总书记,书中讲述的习近平总书记的激情岁月、青春奋斗的故事都是那么的真实,仿佛就发生在您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身上,但是这么多故事背后的闪光点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就诞生了它的“伟大”。7年的知青岁月,总书记用他的坚守初心、坚持学习、坚持奋斗、坚持工作,支撑这份宝贵的坚守与坚持的,就是信仰的力量、为民的情怀、务实的作风、担当的精神。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不变的是榜样的力量。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始终密切联系群众,人民群众才会与我们同心协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张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