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于群众 为民谋幸福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7-11-07 08:13:31   来源:昆明市纪委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全景式地展现了习近平当年“与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经历,是一本习近平“手把手”教我们做群众工作的活教材。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是一堂党的群众工作精品课程。学习这本书,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到实处。

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励志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

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习近平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后,习近平就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并脚踏实地去做,去苦干实干。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作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习近平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还经常说他是“老陕”,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这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梁家河村民武晖说到:“近平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

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之包容、关心;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近平的为民情怀。

感情上贴近群众,应做到俯下身子问民情,迈开步子访民意,甩开膀子解民困。只有这样群众才不觉得党员干部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才能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清,辨的明。1969年到延川县段家疙瘩大队插队的知青陶海粟说:“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黑荫贵说:“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延川县梁河家村民石春阳说:“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这些都道出了习近平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精神和开拓精神。正因如此,习近平入党、当村支书、上大学,“大家都拥护他”。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一个贫困地区党的工作者,让我懂得了党员干部只有真切了解贫困群众生活的疾苦和艰难,将人民群众利益放到最高位置,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真正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才能真正赢得民心,获得拥护。(杨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