萦绕心头的思索

发布时间:2017-10-18 08:44:24   来源:机关党委

当我拿到机关党委发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立刻被大量生动的事迹、写实的照片吸引,这是今年单位所发的学习资料中让我触动最深的一本书。合卷沉思,感触良多,有那么三个问题一直萦绕心头:

第一个问题:我15岁的时候在干什么?

我15岁的时候正上初三,在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下准备中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而15岁的习近平同志,收起行囊,只有姐姐一人送行,离开首都北京,奔赴远方的黄土地,开始了艰辛的知青岁月。直到1975年末,延安地区两万六千余名北京知青通过招工征兵之后,留下的不足3.7%,习近平同志就是离开最晚的人之一。

第二个问题:我在什么条件下学习?

我现在看书要有安静的环境,稍有一点干扰就觉得看不进去,又常常以工作繁杂为由放松了学习。

当年习近平同志从口粮开支里节约下了煤油钱,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点上油灯,用身影遮住光线,不影响别人休息,默默开始学习。无论是走三十几里路借来的《浮士德》,还是由点到面拓宽知识的《中国通史简编》,或是马列著作版本沿革的《共产党宣言》,在“读书无用论”盛行的文革时期,习近平同志依旧刻苦读书,提高文化修养。《孟子》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若没有“独善其身”的知识积累,又怎能有“兼济天下”的治世雄才。

第三个问题:人的信仰有多坚定?

身为纪检干部,见过太多丧失理想信念最终锒铛入狱的人,光荣崇高挡不住酒色财气,气壮山河敌不过物欲横流。

而少年习近平背负着“黑帮子弟”的骂名,被人指指点点。青年习近平带领群众搞生产出成绩受爱戴,多次申请入党,却都因家庭原因没有得到批准。“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不公的待遇并没有动摇他的信仰,更坚定了他的共产主义信念。执着的追求,艰苦的磨练,群众的拥护,终于使他得到了党组织的肯定。

习近平同志后来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芒、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7年插队生活艰苦磨练,有“这碗酒”垫底,人生中遇到的大风大浪都能如风轻云淡。恰如书中所述“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经历,每一代人都应该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担当”,我做为年轻同志,要立足办公厅行政处的服务保障工作,强化“四个意识”,履职尽责,用心工作。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刘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