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讲故事的方式讲党课,这可是件新鲜事。2016年9月9日,云南省昭通市委“故事党课”讲授组到市纪委“授课”,我带着好奇心聆听了这堂特殊的党课。正是这堂特殊党课让我对党课讲解模式有了新的认识,更深深地被党课中平凡而又默默付出的党员折服。
“故事党课”上,授课老师开门见山:今天,我们来说说老康吧!
“我觉得一个共产党员要对党忠诚,对人民热情,对工作负责任,这才是好同志。”
“有时困了、累了、无助的时候,翻开党章抄抄写写,心中就敞亮了。”
……
写下这些文字的人是老康,康富明,昭通市大关县木杆镇银吉村村民,一名老党员。他17岁时就担任生产队长、村民小组长,23岁入党,一生担任了长达34年的“村官”,带领乡亲们开荒、修路、发展产业,一步步脱贫致富。1990年,老康争取到上级支持后,带领群众投工投劳修建银吉村通往木杆镇的乡村公路。公路建成后,他还义务养护3000多米的乡村公路长达20年,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都默默地在那条路上劳动着,锄头、撮箕和背篓是他随身携带的工具。老康在日记中写道:乡村公路修建难,养护更难,面对晴通雨阻的现象,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要我还能动,我就尽我的力量把这条路养护好,不拿公家一分报酬。
“老康笔记”
授课老师精彩地讲着,大家专注地听着。这时,授课老师声音放缓,也低沉了。
2012年5月27日,老康走了,出殡那天,银吉村3000多名村民流着泪为这位71岁的老人送行。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老人离开了,离开了他眷恋的土地和人民,唯一留下的是记录他一生学习和思考的20多万字“老康笔记”。他曾写道:由于我文化水平比较低,党章中的好多内容我理解不了,我把它抄下来,贴在墙上,有事无事看看,加深印象和了解……一本本泛黄的读书笔记、一页页学习心得体会、一句句学习摘要,工整地记载着他对党章党规的学习思考,帮助群众办理的每一件事以及自己家庭和村里开支的每一笔账目等。走进他的家中,客厅与院墙墙面张贴着他写在红纸上的党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事迹简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他的学习体会文章等。这就是老康,一名一心为民,深受百姓爱戴的优秀共产党员。
讲到这里,授课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台下顿时响起了激烈的掌声。我知道,掌声是在向老康致敬。
“故事党课”结束了,但带给我们的思考远没结束,从大家的表情上可以清晰地看出每个人都深受感染、教育和启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全国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中央明确要求要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以“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为基本形式来开展。昭通市创新党课形式,探索推出“故事党课”,通过讲述生动感人的故事来感染党员、激励党员、教育党员、启迪党员,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一起学习党的历史、沐浴党的阳光、感悟党的力量。
“故事党课”精选40多个本土故事,他们中有革命先烈,有先进典型,也有普通党员;有78岁高龄的老党员,也有90后的年轻党员;有为新中国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也有默默护路20年的平凡小事。党课中的主人翁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职责使命,履行着入党时的庄严承诺,心中装有国家和人民,时时为群众着想,处处为群众办事,赢得群众的尊重和爱戴。正如另外一节“故事党课”中78岁的艾田社区党总支书记黄德府说的那样,“我觉得领导干部不搞终身制,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就要搞终身制,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群众就不能停止”。
“党课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用接地气的言语表现出来,让我们非常感动,让我们深受震撼,让我们真正地明白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忠诚。”一名党员聆听完“故事党课”后说道。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故事党课”后,昭通市广大党员干部正以如火的激情和饱满的热情投身于脱贫攻坚等工作岗位上,以“故事党课”中的主人翁为标杆,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做终身服务人民群众的有“故事”的好党员、好干部。(云南省昭通市纪委 郑修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