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九十一 河南三门峡姚崇:以不贪为宝 以廉慎为师

发布时间:2017-04-25 11:23:29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姚崇(651-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人。祖籍江苏吴兴,出身仕宦家庭,少习武功,长乃好学,成为文武全才。唐高宗上元二年(670年)步入仕途,仪凤二年(677年)中“下笔成章”制举,任濮州司仓参军、郑州司仓参军,后在朝历任司刑丞、夏官郎中、夏官侍郎、相王府长史、春官尚书、司仆卿、御史大夫等职,唐通天年间(696-697年),以夏官侍郎兼任凤阁鸾台平章事入相。睿宗景云年间(710-712年),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令。又在地方历任灵武道安抚大使和亳州、宋州、常州、越州、许州、申州、徐州、潞州、扬州、同州等地刺史。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姚崇出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开元元年到开元四年(716年)为相四载,以“十事要说”为治国纲领,辅佐唐玄宗稳定政局、整顿吏治、发展经济、灭蝗救灾,人称“救时宰相”。开元九年(721年),姚崇去世,追赠扬州大都督,赐谥文献。唐朝政治家、文学家张说评价:“位为帝之四辅,才为国之六翮,言为代之轨物,行为人之师表。”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说:“唐世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

姚崇家规家训

姚崇临终前撰写了《遗令诫子孙文》,给子孙留下家训遗嘱。此外,他为官期间,为了劝诫满朝文武兼对子孙晚辈,写下了《执秤诫》《弹琴诫》《执镜诫》《辞金诫》《冰壶诫》《扑满赋》《口箴》等诫文,告诫为官处世之道,这些文章被收录于《姚氏家谱》,也作为家训流传后世。

姚崇家训的主要思想一是强调“廉慎”,要求子孙为官者要像盛冰的玉壶一样,冰清玉洁;如子罕辞玉、杨震辞金一样,洁身自好。他谆谆告诫:“尔以金玉为宝,吾以廉慎为师。尔以夜昏可纳,吾将暗室不欺。”二是强调为人处事要公派正道,以身作则。姚崇在家训中指出“法者,天下公器;官者,庶人之师。其身既正,不令而行”,要求子孙为官者,“凡所从政,当须正己。诫往修来,慎终如始”。三是强调要知止知足,切不可贪图富贵。姚崇在《扑满赋》中说“谦以自守,虚而能受”,告诫子孙为人处世,满招损、谦受益。《遗令诫子孙文》中则说“位愈高而益惧,恩弥厚而增忧”,告诫子孙勿图富贵、知足知止,厚德修身,方可长久。

●视频脚本


藩 篱
——大唐贤相姚崇的家风家训


公元715年10月,大唐开元三年,65岁的宰相姚崇,回到了他阔别已久的故乡——陕州。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原来健步如飞的少年,如今已是步履蹒跚的老人。家乡的姚氏宗亲前来为祠堂求字,姚崇挥笔写下“藩篱”二字,这是他几十年从政生涯中唯一留下的题词。

对于藩篱的含义,《辞海》中这样解释:“藩篱,原指竹木编成的篱笆,也比喻境界和对事物的限制。”

姚崇(650-721年),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人,唐嶲州都督姚懿第十子。他少年习武,长乃好学,入仕后在十几个州做过地方官,先后在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为相,人称“救时宰相”。他以其政治纲领“十事要说”辅佐唐玄宗李隆基,大刀阔斧地整顿朝政,开创了大唐开元盛世。

截镫留鞭

姚崇就像这棵古槐,经千年风雨,留铮铮铁骨。他三起三落,高位不骄,低位不馁,了无私念,两袖清风,虽仕途坎坷,仍平静面对,不改为国为民初衷。据志书记载,景龙年间,姚崇任越州(今浙江绍兴)都督,离职之时,百姓十里相送,钱塘江边惜别,遥望孤帆远影,众皆嚎啕大哭。另记,姚崇扬州为官,易地之时,百姓拦道而泣,簇拥马头,依依不舍,遂截留马鞭、马镫留下纪念。自此,“截镫留鞭”成为了赞美地方官员美政的成语。

唐朝政治家、文学家张说在姚崇神道碑文里这样评价姚崇:“有唐元宰曰姚文贞公者,位为帝之四辅,才为国之六翮,言为代之轨物,行为人之师表。”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这样评价姚崇:“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

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 姚学谋:

毛泽东主席喜爱读史,他在这个《新唐书·姚崇传》上就提了四条,他称赞姚崇是“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对他的十条政治纲领(的评价),他说“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评价是相当高的。

姚崇一生,政绩卓著,可圈可点者甚繁。今天,我们只走进姚崇的家训篇章,来探寻一代名相的精神世界。

这里是唐代关东重要州郡——陕州,姚崇的故乡。她是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东有崤函古道,西有函谷雄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她是东都洛阳、西都长安的锁钥之地,是大唐两京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多往来于此。

这里的青山秀水雕琢和塑造了姚崇的童年;这里的父老乡亲,是他血脉相承的精神指引;这里有召公甘棠遗爱的佳话,这里有老子骑青牛过函谷、潜心著经的故事……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影响了姚崇一生。他的善良、他的睿智、他的大度、他的清廉,无不打上他家乡深深的烙印。

姚崇的父亲姚懿镇守边关去世,抚养和教育12岁的姚崇的责任悉数落在母亲刘氏身上。她教姚崇品行方正、谨守礼法,为人处世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有约束、有规范,犹如门前篱笆,无规矩难成方圆。姚崇从此严格要求自己,博览群书,学富五车,这使他在后来纷繁的政务里游刃有余。

作为一位心系百姓的当朝宰相,姚崇一生“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即便在唐朝国力达到鼎盛,个人官位达到至极的开元时期,他依然“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 杜文玉:

姚崇这个人比较廉洁,他在长安城中没有自己的私人住宅,一度住在罔极寺。他作为一个高官、宰相,你住到那里,影响很大。所以唐玄宗就要求他搬出来,搬到什么地方去呢?搬到四方馆。四方馆是唐朝政府设置的一个接待官员的机构,但是姚崇不去。

他对自己亲属管束尤为严格,不允许家属干预政事,更不允许依仗自己权势胡作非为。有一次,姚崇在东都洛阳做官的儿子找到父亲早年提携过的官吏,推荐自己的好友,并希望能给予关照。姚崇不但不包庇自己的儿子,反而对孩子严辞训斥。鉴于此,为了劝诫满朝文武兼对子孙晚辈,姚崇以一个卓越政治家的远见、襟怀、智慧和文化风骨,写了《执秤诫》《弹琴诫》《执镜诫》《辞金诫》《冰壶诫》等予以警示。

三门峡市作协原副主席 苏醒世:

姚崇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典范,他口能言、笔能书、身能行,抑制贪腐、抑制奢靡,他所提倡的这些东西,在他身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法者,天下公器;官者,庶人之师。其身既正,不令而行。在下无怨,唯上之平。

——摘自《执秤诫》

心苟至公,人将大同;心能执一,政乃无失。

——摘自《执秤诫》

《执秤诫》强调为政以公,做人做事,不能高高低低,要不偏不倚、不骄不谄。秤好比法则,为天下公器,当官好比执秤,要为人师表。

琴音能调,天下以治。异而相应,以和为美,和而不同,如彼君子。

——摘自《弹琴诫》

《弹琴诫》注重教化,为人为官,以德为先,以和为美。

如镜之明,断可以平;如镜之洁,断可以决。

——摘自《执镜诫》

《执镜诫》倡导勤政,自洁自省。

子罕辞玉,以不贪为宝;杨震辞金,以四知为慎。

——摘自《辞金诫》

《辞金诫》取其廉慎,文中讲述了子罕辞玉、杨震辞金的故事。姚崇以此为例,谆谆教导后辈,行事要有敬畏之念,万不可越雷池半步。

玉本无瑕,冰亦至洁。方圆相映,表里皆澈。喻彼贞廉,能守其节。

——摘自《冰壶诫》

《冰壶诫》告诫子孙持廉守节,冰清玉洁。

此外还有,《扑满赋》“巨蚌之全,满而则剖”“谦以自守,虚而能受”,告诫子孙为人处世,满招损、谦受益。《口箴》“君子欲讷,吉人寡辞。利口作戒,长舌为诗”,告诫子孙要少说空话,多办实事,谨言慎行。

位愈高而益惧,恩弥厚而增忧。勿拘鄙俗,正法在心。

——摘自《遗令诫子孙文》

《遗令诫子孙文》是姚崇去世前给儿孙们留的遗嘱,但也是他根据当时追求富贵、奢侈厚葬、迷信佛道、荒废农桑的社会风气,针砭时弊而留下的最终遗言。

他深感“位愈高而益惧,恩弥厚而增忧”,告诫子孙:勿图富贵,知足知止,厚德修身,方可长久;他交代要节俭办后事,不能奢侈厚葬,“汝等身没之后,亦教子孙,依吾此法”。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

《遗令诫子孙文》里面,他说,我过世之后,埋我的时候,我平时穿的衣服,给我穿上就行了;我平时用的这些东西,锅碗瓢盆,你给我陪葬点就行了。千万不要给我去抄经、念经、开石窟,搞这些事去。

“藩篱”石匾,由陕州谷水村(今属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姚姓祠堂保存至今,被族人视为圭臬。因为“藩篱”二字,是姚崇一生做人、做事、做官的准则,是他一生恪守的座右铭。他把他长期实践中体悟出来的道理,凝聚成这两个字,作为家族的“藩篱”,心灵的屏障,给后世定了规矩、立了准绳,要后世晚辈随时警惕,世代遵守,懂规范、守规矩,勿逾越。

大唐贤相姚崇生平展 讲解员:

姚崇在临终前写下了《遗令诫子孙文》,对后世子孙的影响非常大。姚崇的儿子姚弈,谨遵父训,官至礼部侍郎,改革科举,成为朝廷的重臣。姚崇的侄孙姚訚,为平“安史之乱”坚守睢阳,直至尽忠。姚崇的玄孙姚勖,官至常州刺史,不畏权贵,忠直任事。后世如元代铁面御史姚天福,惩治贪官污吏。清代福建总督姚启圣,捐出全部家产,以助军需,低调做人,一生清白,在他去世时,他的儿子四处借钱为他安葬。

姚崇手书“藩篱”

世易时移,今天,三门峡陕州区渑池一带的姚崇后裔已传到40多代。在一千多年的道德实践中,姚氏族人沿姚崇精神血脉,把姚崇的“藩篱”作为传家宝,以忠事国,以孝持家,严以律己,遵纪守法,清清白白,保持了一个家族的良好的品格和崇高的名声。

【学生诵读《辞金诫》】

尔以金玉为宝,吾以廉慎为师;尔以夜昏可纳,吾将暗室不欺。若尔有赠,吾今取之,尔则丧宝,吾则怀非。故曰:欲人不知,莫若无为;欲无悔吝,不若守慎。

【童声朗读,悠远而终】

“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万物莫不有规矩”。

●姚崇家规家训摘编

公正

秤者,衡,衡天下之平也。君子执之,以平其心。夫衡,在天以齐七政,在人以均万物。称物平施,为政以公,毫厘不差,轻重必得,是执衡持平之义也。

——摘自姚崇《执秤诫》

【译文】

秤,是称重量的器具,用来衡量天下万物之轻重。人格高尚的人执掌它,可以安定人心。所谓衡,作为天文器具,可以观测星辰;用于人类社会,可以衡量万物。称量东西时要达到平衡,治理国事时出以公心,一毫一厘不会出差错,或轻或重都能知道,这就是执掌衡器主持公平的本义。


法者,天下公器;官者,庶人之师。其身既正,不令而行。在下无怨,唯上之平。故曰:上之所仰,人皆其向;我之所教,人皆其效。心苟至公,人将大同。心能执一,政乃无失。

——摘自姚崇《执秤诫》

【译文】

法律、法度,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准则;而官吏,应该是平民百姓遵法的楷模。如果官员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老百姓也会自觉遵从。下层人之所以不生怨恨,只是因为上层官员做得公平。所以说,君王所仰望的目标,就是民心所趋的方向。我们官员能够言传身教,平民百姓都会纷纷效仿。如果从上到下人心都是最公平的,那么人类社会就会进入理想的大同世界。(官员)思想能集中专一,执政就不会产生失误。

和人

琴者,乐之和也。君子抚之,以和人心。夫其调五音,谐六律,则移风易俗。

——摘自姚崇《弹琴诫》

【译文】

琴瑟之声,是音乐的和声。道德高尚的人弹琴施教,就可以调和人心。调和五音、协调六律的音乐演奏,就能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乐导至化,声感人情,故易俗以雅乐,和人以正声。

——摘自姚崇《弹琴诫》

【译文】

音乐可以引导出最美好的教化,乐声可以感化出人们高尚的情操。所以,移风易俗要依靠高雅的乐曲来引导,和谐人心要凭借纯正的乐声来达到。

明察

嗟尔在职,为代作则。刑不可滥,政不可贼。凡今之人,鲜务为德,纷纶谄媚,汩没忠直。当须如镜之明,断可以平;如镜之洁,断可以决,敢告后来,无忝前哲。

——摘自姚崇《执镜诫》

【译文】

哎,你们在职的官员,治理民事要成为当代效法的榜样。刑律不要滥用,政务不可废弃缺少。当今做官之人,很少致力于修身养德,纷纷献媚奉上,埋没了忠诚正直之士。(为官之人)必须如镜之明察,决断可求公平;如镜之清洁,处事可得决断。谨告知后来之人,不要辱没先圣先哲的英名。

廉慎

请谒者咸息,苞苴者必辞。尔以金玉为宝,吾以廉慎为师;尔以夜昏可纳,吾将暗室不欺。若尔有赠,吾今取之,尔则丧宝,吾则怀非。故曰:欲人不知,莫若无为。欲无悔吝,不若守慎。

——摘自姚崇《辞金诫》

【译文】

拜见请托的一律止步,行贿送礼的必须拒绝。你把金银宝玉当作宝贝,我把清廉谨慎品格作为榜样;你以为夜晚灰暗可以收受礼金,我说黑暗的内室也不能欺天;如果你有礼品赠送,我现在接收,你丧失了金玉宝贝,我则招致是非。所以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不为。要想没有悔恨,不如保持谨慎。


玉本无瑕,冰亦至洁,方圆相映,表裹皆澈:喻彼贞廉,能守其节。

——摘自姚崇《冰壶诫》

【译文】

美玉原本没有瑕疵,冰也是洁净的,玉壶与冰在方圆之间相互辉映,表里如一皆是清澈无比:比喻坚贞廉洁,能坚守气节的人


嗟尔在位,禄厚官尊,固当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冰壶是对,炯诫犹存。以此清白,遗其子孙。

——摘自姚崇《冰壶诫》

【译文】

哎,你们官位上的人啊,职位尊贵,俸禄厚重,本来就应当弘扬廉洁勤政的气节,堵塞贪求竞进的歪门邪道。将冰壶当做座右铭,眼前时刻明白鉴戒尚且存在。把冰壶这样清清白白的(榜样),遗留给子孙后代。


与其浊富,宁比清贫。

——摘自姚崇《冰壶诫》

【译文】

与其不干不净地富贵,宁愿清清白白地贫穷。

守谦

自开辟以来,书籍所载,德薄任重而能寿考无咎者,未之有也。故范蠡、疏广之辈,知止足之分,前史多之。况吾才不逮古人,而久窃荣宠,位逾高而益惧,恩弥厚而增忧。

——摘自姚崇《遗令诫子孙文》

【译文】

自从开天辟地以来,按书籍所记载,那种德行浅薄、承担重任却能长寿无罪的人是没有的。所以先贤范蠡、疏广等人,明白适可而止和知足的尺度,前代的史书都称赞他们。何况我的才能不及古人,却长期窃得荣耀和宠任,地位越高越害怕,恩惠越厚越增添忧虑。


谦以自守,虚而能受。

——摘自姚崇《扑满赋》

【译文】

谦虚可以看守好自己的门户,虚心可以接受好的美德。

河南省伊川县姚公祠

●专家观点

王永平:与其浊富 宁比清贫

姚崇是唐代著名政治家,他文武双全,历仕五朝,三次拜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特别是在唐玄宗朝早期担任宰相时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深远,人称“救时宰相”,又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其家族为陕郡姚姓,现已遍布全国各地。

姚崇不但以显赫的政绩被载入史册,而且以他有鲜明特点的家训而流传后世。姚崇在继承姚氏家族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姚氏家风家训,其具有家规家训性质的文章主要有《扑满赋》《口箴》《执秤诫》《弹琴诫》《执镜诫》《辞金诫》《冰壶诫》和他的临终遗嘱《遗令诫子孙文》等。他的家训文章没有高谈阔论,没有虚言套语,没有庸俗的说教,具有注重实际的文风。

姚氏家族家风的特点是“忠义与孝义”。姚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其代表人物皆遵循儒家道德规范,重视忠与孝:以忠事国,以孝持家。

姚崇一生秉持忠孝之心,在《答张九龄书》中说“自少及长,从微至著,惟以直道为业”,“但知信心向前”。在《请致仕归侍表》中说“孝于亲者,然后可以忠于君;理于家者,然后可以移于国”。正是恪守这种尽忠尽孝的理念,姚崇才始终忠于国家,忠贞不渝,信念不移。

姚崇一生倡导勤政,反对“以财贿为亲”的腐败风气,提出为官者“刑不可滥,政不可贼”。只有勤政为民,才能做到“如镜之明,断可以平;如镜之洁,断可以决”。在《辞金诫》中,姚崇说:“古之君子,策名委质,翼翼小心,乾乾终日。慎乎在位,钦乃攸司。”他认为为官要忠于职守,要“为政以公,毫厘不差”,“存信去诈,以公灭私,无偏无党,君子拟之”。同时为官也要正人先正己,他认为“法者,天下公器;官者,庶人之师。其身既正,不令而行。在下无怨,唯上之平”。姚崇自己就做到了以身作则,开元年间贵为宰相,在京城长安竟然买不起府邸,客居在罔极寺,其清廉节俭可见一斑。

姚崇不仅一生报效国家,成为名垂青史的一代名相,而且治家严谨,颇负盛名。他举族聚居洛阳,四世同堂,长幼有序,彬彬有礼。他的子侄都深受他的教诲,忠君报国,有所作为。姚崇临终之际,撰写《遗令诫子孙文》,这是充满了人生哲理和智慧的文章。

这篇文章对子孙的各个方面都做了要求和教育,告诫子孙不要妄图富贵。姚崇说:“德薄任重,而能寿考无咎者,未之有也。”妄求富贵容易引祸上身,德行浅薄却担任要职往往无法善终。他在《扑满赋》中还说,“多藏必害,常谨不忒”,“谦以自守,虚而能受”。所以,他告诫子孙:“与其浊富,宁比清贫。”

姚崇还提倡薄葬,在《遗令诫子孙文》中告诫子孙“死者无知,自同粪土,何烦厚葬,使伤素业”。姚崇父亲姚懿的墓被发掘之时,除一块墓志铭外,陪葬的只有少量的白瓷罐,没有任何值钱的物品。

姚崇的家规家训对姚氏后人影响深远。姚氏后人把姚崇的遗训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在家族的传承中,逐渐形成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和生活方式,无论为官还是为人,都遵纪守法,清清白白,恪守本分,保持了姚氏先人的风范。(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