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清单管理推动减权、规范用权,除涉及重大安全和公共利益等事项外,行政审批事项原则上都要依法依程序取消……”在3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以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贯彻落实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精神,此次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干货多、招数实,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无论是“建立规范政府权力责任的‘总台账’”“采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让监管全过程‘留痕’”“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还是“为公共资金装上‘安全锁’和‘防盗门’”“紧紧看住和管好用好扶贫、低保、棚改、医保资金等群众的‘生存钱’‘救命钱’”……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向纵深发展,必将让企业和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这其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重中之重。
与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的要求相呼应,当日还有一条重要新闻——《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公布。《决定》提出,对36部行政法规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对3部行政法规予以废止,其目的同样是为依法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清障除碍。“新闻1+1”,如同一个“信号放大器”,让“要继续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披荆斩棘向前推进”的重音、强音直抵心灵。
简政放权一直被认为是本届政府的“当头炮”。从2014年指出“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2015年直陈“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2016年要求“简除烦苛,禁察非法”,到今年强调“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几年间,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念念不忘”,彰显的是党中央、国务院一以贯之的坚定态度与决心,映照的是“贵在行动、成在坚持”的持续递进和深化。数据为证:在提前完成本届政府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三分之一目标的基础上,2016年又取消165项国务院部门及其指定地方实施的审批事项,清理规范192项审批中介服务事项、220项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
贿随权集,权力集中的地方往往腐败多发。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就曾指出,从上年审计发现的重大违法违规案件线索看,60%以上发生在行政管理权或审批权集中、掌握重要国有资产资源的部门和单位。这就是为什么要给权力戴上“紧箍”,在减权放权的同时,用制度铁笼管权限权的原因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既是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关键之举,也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有着釜底抽薪的作用。用好法治的“金箍棒”,通过清单管理推动减权、规范用权,把政府权力的边界清晰地划定出来,打造法治政府、廉洁政府自然就有了“金钥匙”。
承诺就要兑现。然而,“放管服”改革,不仅会触动利益,而且要触动灵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一点从“壮士断腕”的多次强调中就能读出阻力和挑战,需要“披荆斩棘”方能持续向前推进。在看到本届政府成立之初确定的简政放权任务已经完成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推进中发现的诸多“名堂”,不仅是审批权,还有名目繁多的行政许可、资格认证、各种奇葩证明,让企业不堪重负的收费,等等,不仅束缚了市场主体的手脚,降低了行政效率,甚至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这些都属于简政放权要继续推进的内容。这就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用长远眼光、大局观念,切实破除利益的藩篱和部门本位主义,力戒浮躁、真抓实干,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该管的事情上来,加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徐怀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