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话元宵

发布时间:2017-02-11 08:44:51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佳节人团圆。自古以来,元宵节都是一个充满欢乐的节日,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日常的生活或许平淡,但在这一天却总是灯火辉煌而热闹非凡的,好像许多美景和“好事”都在这一天涌现,而自春节以来的团圆在这一天也延续着。可以说,从古至今人们对元宵节总是满怀热情,走近元宵节,便会感受到它的热闹和浪漫、喜悦和团圆。

“元宵”何意?

“元宵”,元——第一个,宵——夜晚。顾名思义,元宵指的就是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对这个节日有着极大的热情,皓月高悬,人间点起万盏灯火,花灯、灯楼、灯树,层出不穷,人们出门赏月、逛灯会、耍龙灯、猜灯谜……种种活动热闹且欢乐。

而人们的热情高涨,也成为诗人笔下描摹的对象,辛弃疾写“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欧阳修写“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感动古今多少人。

同时,“元宵”也是这一天的节令食物。元宵是糯米做成的甜食,南方叫做汤圆。天上月圆,碗里汤圆,人间团圆,吃元宵寄予了人们阖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溯源

两千多年以前,就有了元宵节,不过那时候的元宵节,并不叫“元宵节”,而是称为“上元节”或“上元日”。在西汉时期,正月十五这一天就已经受到了重视。汉武帝时会在正月上辛日这天进行太一祭祀,通常认为,正月上辛日就是今天的正月十五,或者认为这是正月十五祭祀的先声。所谓的太一,也就是古人所认为的世界本源。这一天,全城张灯结彩,通宵达旦。这种信仰和习惯被历朝历代继承,一直延续了下去。

现在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依然还有烧火庆祝第一个月圆之夜的习俗。人类学家认为,烧火庆祝大概源于农耕民族对丰收的祈福,上古时期的人们会烧火把来驱赶虫兽、祈获收成,烧火就是一种祈求丰收的祭祀仪式。而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这种仪式变得更加抽象化、象征化,渐渐地演变成了点灯、燃灯。形式变了,内涵却未曾改变,对于丰收的渴望和祈祷,一直在正月十五的灯火中燃烧。

元宵节的历史传承

元宵节无疑历史悠久,并且其节俗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延伸着。

隋唐时期,苏味道描写当时的观灯盛况,那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正月十五夜》)到了宋代,元宵节灯会更是成为全民性的庆祝活动,当时家家设灯,举国欢庆,几乎所有人全都参与其中。明清时期,元宵节的庆祝方式更加多样,除花灯外,还有百戏、跳百索、太平鼓、舞龙、放烟花等。直到今天,元宵节灯会仍是中国最丰富灿烂、异彩纷呈的节日之一。

“元宵”与灯谜

伴随着元宵节赏灯,灯谜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谜语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这种游戏的记载,到南宋时期,人们将谜语与花灯结合起来,在花灯下悬挂写有谜语的纸条,任游人猜射,添加趣味,这就是灯谜。《武林旧事·灯品》就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灯谜不仅仅是一项文字游戏,具有趣味性,还富有知识性和艺术性,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诗词歌赋、经典史籍,无所不包。而这种奥妙和趣味,更是足以让人们抒怀遣兴,启发灵性。它既体现了中国人急智智慧、幽默诙谐的特质与性格,也寓教于乐,在轻松风趣的形式中赏玩经典、传递人生的道理。

又到元宵,特出灯谜几则,请您猜一猜:

必费心血,后得法门(打一字)

星桥底下逐行舟(打一字)

聚才有方(打一字)

方员外(打一字)

灯谜答案依次是阖、家、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