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公开课”往往是不留作业的,但作为“学生”,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应该主动加压,给自己设一份作业,并时常对比讲义,修正自己的言行。因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纪检监察机关加强自身建设同样永远在路上”。只有一直保持“在路上”的恒心,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牢记自己是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才会向“好老师”靠近,才不会与“反面教员”为伍。
《打铁还需自身硬》专题片一经播出,再次引发“全民追剧”。中央纪委的“刀刃向内”“自曝家丑”,非但没有让纪检监察系统自身形象失分,反而有不少网友留言支持,称“虽触目惊心,但敢于跟自己较真的纪委更值得点赞”。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对这三集专题片应有更深的认识,不能浮光掠影看热闹,觉得跟自己无关。
专题片针对的是纪检监察干部这个群体,讲的是发生在身边的事,可以说既是清理门户的宣言书、严防“灯下黑”的警示录,也是以案例划红线、用先进明追求的“公开课”。在这样的时刻认真听讲、学思践悟,将其与十八届中央纪委对自身建设的一贯要求、严防“灯下黑”的动真碰硬结合起来,与《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即将提交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审议、把监督权关进制度笼子的向前推进结合起来,就可以更加知敬畏、明行止。
“公开课”里请来了不少“老师”,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恐怕还是“反面教员”——沦为腐败分子的原纪检监察干部。他们,从作为执纪者的慷慨激昂到成为被执纪者的神情暗淡,从向别人强调纪律规矩时的理直气壮到自己忏悔时的唉声叹气,一不留神正反两方面的“老师”都做过了。只不过,这转换代价实在太大。
现身说法最具触动性,严重破纪破法的纪检监察干部,以从好干部到阶下囚的经历反复验证了纪检监察机关不是保险箱,纪检监察干部也不具有天然的免疫力,不受监督的执纪监督问责权力一样会被滥用,一样会成为被围猎的对象,一样会成为替不法分子牟利的工具。当对纪律的熟知没能转化成规范行为的自觉,而是成了钻纪律空子、对抗组织审查的“能耐”,在“谁敢查纪委”的心存侥幸和自我催眠之下,也就给自己的政治生命埋下了“定时炸弹”。
透过那些活生生的案例,一些本就边界分明的法纪红线,得以再次重申。比如,利用问题线索谋取私利,故意泄漏案情,乃至沆瀣一气为腐败分子“出谋划策”、帮助其对抗调查,违反纪律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再比如,通过饭局撮合商人与官员认识,以三折的低价从开发商手里购买房产,与监督对象一起聚会、一块喝茶,向商人“借钱炒股”“借房入住”……这些人以为精心策划过、包装过,就是干干净净的“局外人”,就不违反党纪国法。拥有这些想法的人损害的是党和国家的利益,最终也害了自己。
当然,突破底线、滑入泥淖的毕竟是少数。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总体向好,其中的先进人物更是令人敬仰,充满正能量——河北省廊坊市纪委第一纪检监察室主任李长海说,要有“决不能让党的纪律输”的忠诚;山东省金乡县纪委纪检监察室原主任陈新宁说,要有“甘于寂寞、甘于清贫”的干净;四川南江县纪委原书记王瑛说,要有“得罪了很多人,但是没有得罪纪委书记这个称谓”的担当……像这样的优秀纪检监察干部,是纪检监察队伍真正的脊梁,更是每名纪检监察干部学习的榜样。
“公开课”往往是不留作业的,但作为“学生”,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应该主动加压,给自己设一份作业,并时常对比讲义,修正自己的言行。因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纪检监察机关加强自身建设同样永远在路上”。只有一直保持“在路上”的恒心,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牢记自己是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才会向“好老师”靠近,才不会与“反面教员”为伍。(贾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