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昌的担当——“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发布时间:2017-09-13 09:06:49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福建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之所以一直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敬仰,当地群众逢年过节总是先敬“谷公”,再敬祖宗,就是因为他在任时,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带领当地干部群众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种“潜绩”是最大的“显绩”。我们常讲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摘自2005年1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共产党员,党说要去哪里,就去哪里。”

谷文昌,1915年10月出生于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初,中共河南省林县县委组织干部随军南下。当时一些干部认为,在家工作,既熟悉情况,又能照顾家中老小,不愿南下。然而,谷文昌不仅自己带头报名,还积极动员其他人报名。当时,谷文昌的母亲已经60余岁了。

入闽前,谷文昌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五大队第三中队党小组组长。部队原来的任务是接管苏沪杭,情势突转,上级要求他们随军南下,接管福建东山。听说语言不通,气候湿热,“三个蚊子能炒一盘菜”,很多北方人犯怵了。谷文昌第一个举手:“共产党员,党说要去哪里,就去哪里。”

行军途中,谷文昌的肺病常常发作,一发作起来就高烧不退。战友们劝他坐上马车,他都拒绝了:“这是老毛病了,顶一顶就过去,要不了命的。”就这样,他咬紧牙关,忍着病痛,坚持走在小队的前头,从中原腹地到了祖国南疆福建沿海的东山岛,一干就是十四年。

1968年2月的一天,寒风刺骨。东山白埕大队的群众,围拢在村口公路旁——谷文昌正弯着腰清洗路边的茅坑。“谷书记!”林业队长林龙光闻讯一路小跑赶来,分开人群,挤上前去。谷文昌听见后抬起头来,阅尽沧桑的双眼充盈着焦虑:“龙光,丰产林有没有保护好?这是群众辛苦了十几年才种起来的,不能让人破坏了。”

“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自己的命都快保不住了,还惦记着大家的林子。”围观的人群中发出了轻轻的唏嘘声。

1969年,谷文昌全家被下放到宁化县禾口公社红旗大队当社员。妻子觉得有些委屈。谷文昌则说,当初南下时,我们的目的就是解放全中国、建设共产主义,个人的境遇又算得了什么?

身处困境,谷文昌从没忘记自己是名共产党员,时刻不忘对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每月准时交纳3元党费,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是他的新战场。

“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难,共产党来干什么!”

“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灾。”“风沙淹田牛上屋,父母嫁女水陪嫁。”刚解放时,东山岛森林覆盖率仅0.12%。百年间,风沙不断吞没家园,天花、眼病泛滥,许多人外出当苦力、当乞丐。

1953年10月,在一次下乡路上,当时还是县长的谷文昌,碰到一群村民,身穿破衣、手提空篮,一打听,要去乞讨。“乞讨?!东山解放都3年了,居然还发生这样的事。”谷文昌背过脸去,心急火燎,“我这个县长,对不住群众呀!”“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难,共产党来干什么!”

挖掉东山穷根,必先治服风沙。东山县第一次党代会上写下决议:“十年内全面实现绿化,根本解决风沙灾害。”

1955年,东山成立绿化委员会,已是县委书记的谷文昌亲自担任总指挥。同年,县委发动全民植树,种上相思树、苦楝、槐树、榕树、马尾松等10多种。但是,到秋天东北季风一来,树苗大多被沙土掩埋,少数侥幸活下来的,冬天凛冽的东北季风,把所有阔叶树的叶子扫得精光,树也死掉了。灾荒和贫困依然笼罩着东山。风在呼号,百姓在叹息。“神仙也治不住风沙!”人们摇头。

谷文昌忧心如焚,县委一班人苦苦思索。1957年春天,村民在白埕村边的沙丘上发现3株长得相当茁壮的木麻黄,匆匆赶到的谷文昌非常惊喜。第二天,他把正在县里参加扩干会的300 多名县、区、乡干部,拉到木麻黄树下:木麻黄在这里能种活,在别处也一定能种活。这三株木麻黄,就是东山的希望!

1958年春天,党政军民齐上阵,在白埕、湖塘、梧龙、山口的沙地上一鼓作气种下了20万株木麻黄,并在全县各个山头种上大量的相思树、桉树、马尾松等树苗树种。而一场倒春寒袭来,种下的树苗几乎全军覆没。

屡战屡败,谷文昌却毫不气馁:“只要我们有决心,光秃秃的海岛一定会变成绿油油的海岛。”他发誓:“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天灾过后,林业部门发现,白埕村仍有9棵木麻黄成活。谷文昌欣喜若狂,当即跑到现场查看。蹲在木麻黄跟前,他像慈父爱抚着婴孩,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他的眼前升腾着绿色的希望:“有9株,就有900株、9000株、9万株……”

“东山能长树!”一个带着浓重河南口音的坚定乐观的声音回响在东山那贫瘠的土地上,激励着一颗颗沉重的心。

很快,一个由林业技术员、领导干部、老农民组成的造林试验小组应运而生,谷文昌亲自担任组长。他们总结出沙地木麻黄“造林六大技术要点”,印成小册子,分到各大队、生产小队,人手一册。

1958年12月20日,谷文昌在西埔镇石埔村召开万人大会,再次向全县人民发出动员:“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全县十万军民拧成一股绳,组成一支“绿化大军”,分成十大“兵团”,浩浩荡荡向荒山、沙滩、田间进发。此后连续三年,一下雨,广播里马上播送造林紧急通知,各级干部带头冲进雨幕。百里长滩,千军万马,歌声与风声齐飞,汗水与雨水交织。

到1964年谷文昌调离东山时,全县已营造3万多亩防风固沙林、6万多亩水土保持林、201条林带,肆虐千年的风沙,终于被抵御在海岛之外!谷文昌所描绘的蓝图变成了现实:荒岛变绿洲。树保地、地生粮、粮养人,东山,一步步美丽化蝶。

“如果我们不关心群众生活,就无所谓革命。”

上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大食堂里,餐餐地瓜丝煮牛皮菜,黑黑的一钵汤稀得可照见人影。

谷文昌心如刀绞。“革命的目的,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生活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关心群众生活,就是没有群众观点,就无所谓革命。”这位县委书记反复强调。他斩钉截铁地命令:“不准在东山饿死一个人!”

东山干部全部下基层,组织农民抢种蔬菜,解决吃饭问题!卫生院医生、护士组成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采取紧急措施医治水肿病人。

国民党溃败台湾前,疯狂抓壮丁,仅有1.2万余户的东山,被抓走4792名青壮年,留下了日夜思儿的白发爹娘、倚门望夫的新婚少妇、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壮丁们是被捆绑走的,他们的家属是受害人。”“共产党人要敢于面对实际,对人民负责。”时任东山第一区区委书记的谷文昌,向县委建议:把“敌伪家属”改成“兵灾家属”。东山县委经认真调研并报上级同意后,采纳了这个建议,决定对这些家属一律改称作“兵灾家属”,同时在政治上不歧视,经济上平等对待,生活困难给予救济,孤寡老人由乡村照顾。两字之差,十万人心!而谷文昌却为此承受了太多的政治风险。

1981年1月30日,谷文昌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临终时留下遗言:“我要和东山的人民、东山的大树永远在一起。”

36年过去,岁月的洗礼,不仅没有让谷文昌离开过人们的视野,反而让他的形象愈加清晰挺拔。在谷文昌精神的发源地福建漳州,当地常年开展“谷文昌典型事迹”学习教育,特别是自去年以来,该市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为契机,再次掀起学习谷文昌的新热潮,积极传承发扬谷文昌精神。

从福建到浙江到中南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过谷文昌,还在一篇题为《“潜绩”与“显绩”》的文章中,称赞他“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2015年1月,面对全国200多位县委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叮嘱大家要做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干部时,又一次深情谈起谷文昌。(杨特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