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面镜子。纵观古代圣贤,老子、管子、李白、王夫之、范仲淹等等,无不具备了出众的道德品质和才干智慧,是官民万众的道德和才智标杆。他们身上所折射的至公天下、甘守清贫、品德冠世、勇于担当等廉政启示,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更是担负着监督执纪职责的纪检干部应当学习的典范。
执纪者当至公天下
《老子》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管子》曰:“圣人若天然,无私覆,若地然,无私载也”,说的就是圣贤的公心,小到一言一行的公道正直,大到“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终极理想。公是什么?对共产党员来说,就是党和人民利益,至公天下,就是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对执纪者来说,最大的“公”就是党的纪律和规矩,宣传好、遵守好、维护好党的纪律和规矩,就是至公天下。如何才能有发自内心的“公”呢?需要“终极理想”的信仰作为根本支撑!古之圣贤有“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终极理想,当今共产党人的根本精神支柱就是共产主义的最终理想。因此,作为一名执纪者最首要和最根本的,就是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执纪者当甘守清贫
唐代李白有诗:“古来圣贤皆寂寞”,南朝鲍照诗云:“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自古圣贤皆不慕富贵、淡泊功名,一心做学问、干实事,把所学贡献于救苦救难、利国利民的事业当作最大的功名富贵,作为最高的人生价值。反观古今贪官污吏,为官位苦心钻营,为钱财费尽心机,把声色犬马、纸醉金迷当作唯一的人生价值取向。权位再高,终究有尽头,财富再多,无人能永保,唯有品德事业可万古长青、流芳千古,两相对比,境界高下立判。共产主义的信仰者、党员干部中的执纪者,当有清醒的判断和选择,把心放事上,把事放心上,忘掉个人,忘掉私欲,为党和人民的长久事业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为家庭和个人的长久幸福守好心、管好嘴、站好腿,之外的进退得失,当以顺其自然的心态,相信组织自有安排。
执纪者当以德为先
明末王夫之有云:“有豪杰而不圣贤者,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可见,圣贤的境界远在豪杰之上,并且圣贤胜于豪杰的地方不在“功业”而在“品德”,道德修为本身就是最大的“功业”。西汉张衡“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这句话就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经典的“政德观”,在我国历史上,注重修身立德、为官廉洁,是许多思想家倡导的政治主张,也是正直的士大夫终身恪守的为官准则,其中“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的诸葛亮、“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包拯、“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的海瑞,都是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完美“官德”的代表人物,受到了千古称颂。己不正,焉能正人?今天,党员干部中的执纪者,不仅是党员干部中的一员,更应该是政治品德的“标杆”,理应在品德上、修养上、自律上“高人一等”,这就意味着不仅要守住党的纪律这条“底线”,更要把理想信念宗旨这个核心价值观的“高线”作为追求的标准,锤炼无可挑剔的完美人格和崇高品德。
执纪者当勇于担当
北宋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友共勉,清朝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己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自我激励,无不体现了古人为国家、为人民献身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阐释了舍生取义、铁血丹心、刚健勇毅的大丈夫品格。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四风”问题树倒根在,腐败和反腐败呈现胶着状态,开弓没有回头箭,不得罪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党员干部中的执纪者,担负着党和人民交给的监督执纪问责的权力,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必须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治病树、拔烂树,净化弥漫在政治生态中的瘴气,驱散笼罩在人们精神世界的浊气,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步步引向深入。(会泽县纪委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