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始祖。孔子的学说、思想和人格,尤其是“仁政”和“德治”的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我国数千年思想文化的发展,还影响到邻国和遥远的欧洲,在世界文化的整体格局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孔子68岁时,鲁国统治者给了他很好的物质待遇,并尊他为“国老”。后世尊称孔子为“圣人”和“万世师表”,他的言论被其弟子收集于《论语》。 孔子儒学之思想精髓均被《论语》所包容。
孔子“仁政”和“德治”的思想精华,集中体现了他的廉政思想。《论语·为政》中记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子路》中记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颜渊》中说:“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即“以德道之,以礼齐之”,“以德为政”。老百姓“有耻且格”,“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前是孔子“礼治”和“德政”主张。后是孔子“礼治”和“德政”效果。“礼治”、“德政”和孔子“仁爱”、“爱人”一致,强调对于被统治者的道德教化,强调在人们能够容忍的限度内进行统治,体现对于人的尊重,使他们以礼为标准进行自我约束,从而维护正常的统治秩序。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释“政”为“正”,此“正”即指统治者统治“端正”、“正当”,且“子帅以正”——带头走正道;则“孰敢不正?”——谁还敢走歪门邪道?“于从政乎何有?”——治理国家还有什么困难呢?也即是统治者“其身正”之,继而人“正”而“行”、众“正”而“从”、家“正”而和、国“正”而昌。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其“若烹小鲜”之“仁”之“德”,也正是孔子“仁政”和“德治”治国理念的体现。唐太宗李世民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李世民之“正”之“知”之“明”,也即是孔子治国之“正”之“礼”之“德”。
孔子“仁政”和“德治”的廉政思想,是我国古代廉政思想中的宝贵财富,我国历代廉吏皆以此为其廉政的基本出发点,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内涵。孔子之廉政,又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再如:“摒弃 ‘虐、暴、贼、有习(小气)’等恶政,当施民以实惠而自己不贪求,使民劳作有度而不生怨言,安泰自若而不傲慢,容貌威严但不让人生畏”等,又亦是历久弥新,魅力无尽,激励一代又一代众多从政者廉洁自励,拒贿反贪,坚贞为民,树立了人民公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领导者形象。( 范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