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手记】我被书记“提问”了

发布时间:2017-11-13 08:10:11   来源:文山州纪委

11月8日,忽然接到电话要我去书记办公室一趟,刚一坐下就被问到:“岐山同志在人民日报的署名文章看过了没有?”。我脑海里打了个转,记忆中是浏览过,便随口答看过了。紧接着又问到:“文章中提到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是什么意思?历史周期率的率字为什么不用律?”。

读这篇署名文章的时候一扫而过,没细细揣摩其中的内涵。我马上紧张了起来,当时整个人都懵了,支支吾吾、东拉西扯半天也说不到重点。他笑着说要我去认真学习,明天再来跟他“讲解”。

忐忑着走出书记办公室,为自己浅尝辄止的学习态度感到懊恼。当天晚上便坐在电脑前边收集资料边记笔记,睡觉时候也在思考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讲解”,生怕出现遗漏被“刮鼻子”。

第二天一早,我就揣着学习笔记和收集到的资料,径直走进书记办公室,分别从“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原意和解释、“律”与“率”的区别等方面谈了自己的学会体会。他听完后笑着说道:“还是下了一番功夫,解释得相对到位,表述也还算清楚,这次‘考试’给你优秀。”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出自《左传.庄公十一年》和《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其原话是“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通俗讲,就是夏朝、商朝的开国君主禹、汤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弥补不足,通过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使夏朝和商朝迅速兴旺起来,呈现了勃勃生机,而夏朝、商朝的末代君主桀、纣什么事都怪罪他人,贪图享乐、骄奢淫逸,导致了夏、商迅速衰败直至灭亡。

而“历史周期率”为什么用“率”而不是“律”,是有其深刻含意的。

从文字本身的意思来看,这里引用的“率”是“概率”一词,大意是历史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政权兴亡更替现象是有概率的。而“律”则表达的是“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是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规律不会改变。

从“历史周期率”出处的背景上看,也有着深层次的含意。“历史周期率”是出自黄炎培先生所著的《延安归来》。

1945年7月,作为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发起人之一的黄炎培应邀访问延安,期间毛泽东同志特邀黄炎培等人到他家做客,在谈论过程中,黄炎培提出了他的担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自秦到清总共62个正式的王朝,平均统治时间60年,就是跳不出先兴后衰的周期率。”

毛泽东在应答时坚定地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的这番话也表明,在当时他们谈话的语境中说的是“概率”,而不仅仅是指“规律”。

从历史的政治层面来分析,各个朝代都是皇权高于一切,皇帝可以独断专行、任意妄为,因此摆脱不了历史兴亡的周期率。但共产党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办法就是把权力交给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交给少数人。这不是打破历史规律,而是作出了符合历史规律必然要求的选择。

王岐山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开启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的署名文章中,提出“完善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破解历史周期率”,指出了通过开展巡视全覆盖、全面派驻纪检组以及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等工作和持续全面深化改革,解决一党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监督问题,消弭政治隐患,消除兴盛背后隐藏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与民争利等潜伏的危机、毒瘤,把党的自我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不断探索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生动诠释了用民主有效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论断。

这次问答,也映射出我的“小”来,平常的学习过程中走马观花,没有做到刻苦专研、学深弄懂,在先学一步、学深一层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临时恶补虽然让我涉险过了一关。但回望来时路,展望新征程,打铁必须自己硬。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抓学习、干工作也应该有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

带着这份被“提问”后的领悟,催促着我抓紧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新党章,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力求学出更坚定的信仰信念、更加强烈的责任担当、更加纯粹的忠诚和觉悟。(文山州纪委  甘登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