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手记】爷爷给我的纪检信仰

发布时间:2017-09-19 08:00:30   来源:昭通市纪委

爷爷是1930年出生的,实实在在的30年代的人,如果现在还健在的话,应该是87岁了。

爷爷是去年冬天的时候去世的,那天刚好是我的生日,当时我正在上班,接到妈妈的电话赶回去的时候,他已经几近昏迷了,躺在伯伯的怀里小小瘦瘦的。我一遍一遍的叫他,他努力的张着嘴,咬合着上下颌,最终却没有发出一丝声音,我想他要是能讲话的话,应该会再次告诫我好好工作的吧。也就十多分钟,爷爷去世了。

爷爷一生是个明事理、讲原则、性情耿直的人。

“多管闲事”是担当。爷爷从小就教导我们做一个勤勉、正直敢担当的人,年轻的时候,是当时我们那个村的村民小组长,以那个年代的话讲,就是生产队队长,自小,我们就听他讲述关于生产队的各种事,他整天起早贪黑的带领生产队队员干农活、挣工分。当时不像现在有先进的农用工具和农业种植技术,锄草、拾粪、割麦、修桥补路全靠双手和简易农具。在我自小的记忆中,他生活中一直延续着那“生产队队长”的职业精神,就是个“爱管闲事”的人,现在我还记得有一次下暴雨,河道拥堵,他用钢筋去拗石头顺通河道时被石头砸破了手,血顺着手背一直往下淌,我看见那鲜血淋淋的手又急又气,怨他多管闲事,他一改往日的和蔼,一脸坚毅地说:“娃娃,河道顺不通,水涨来淹着河边的庄家咋整,那些人家是指望着那庄家吃饭的啊”,他当时严肃的神情和那血淋林的手一直在我脑海里晃了20多年,其实,正是因为这份“爱管闲事”,这份生产队队长的职责,这份坚定的信念,才带领着大家走过了那个时代无数个青黄不接的日子,以至于多年以后参加了工作,每每工作中碰到了棘手的问题或是感到迷茫的时候,那“爱管闲事”的精神、那血淋林的手,那份坚定的信仰和信念,就会给我满满的正能量,让我满血复活。

进纪委的第一堂课。2014年10月,我融入了纪检监察这个大家庭。进纪委工作的第一堂课,是爷爷给我上的,他说:“娃娃,在单位上班,要用心好好工作,遇到不懂的要多问、多学,要听领导的话、团结同事,对人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做一个干干净净的人,手要干净,心更要干净,你是党员,要讲党性,千万不能昧公家一分一毫……”爷爷用他那浑浊的眼睛看着我,每字每句说得坚定又有力,如今,工作中的我时刻严厉要求自己,时刻警醒自己:热爱学习、尊重工作、不越界、不贪财,“必先正己,方能正人”,这不单单是对纪检监察这份职责的责任和担当,还有爷爷心心念念的期盼。

有一年,村里评比文明家庭,我们家就是两个名额中的一户,另外一户是伯父家。父亲把“文明户”的门牌钉在门上最显眼的位置,鲜红的油漆字看上去给人满满的骄傲感。其实这与爷爷从小对我们的要求是分不开的,他时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自小,他就教导我们要懂得勤俭节约,吃饭的时候不能剩饭,不能浪费粮食,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不能贪小便宜,不能说假话,吃东西的时候先给长辈,不能在长辈面前跷二郎腿……这些种种的“不”,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我的生命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如同一种生活信念,多年以后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中,对与不对,泾渭分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更加深刻地诠释到了这种信念的力量。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信念就如同人精神上的“钙”,没有了这种信念或是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爷爷的这些不成文的“规定”,如同海面的灯塔,给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活到老,学到老。爷爷一生最尊重有知识的人,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他对学习有一种近乎于痴狂的追求,爷爷只念过小学二年级,但却能抱着一本书顺畅的读下来,80多岁的老人了,每天早晨在阳台看书是他的生活习惯。他不会用字典,他认识的每一个字全是向我们“请教”的。他不但读书,还做笔记,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个字的读音、解释,他不会用拼音,就用同音字代替,他有一套自己的识字方法,他用所识不多的同音字、笨笨拙拙的简笔画一字一字的积累,就这样,他积累出全家的尊重和威望,积累出了满满的人生正能量。他的这种精神,一直鼓励着我,在求学、工作、生活中,让我时刻不忘学习、不断学习。

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感谢爷爷在陪伴我的人生旅程中给予了我正确的染料。作为一名纪检干部,不单有一副血肉身躯和一颗燃烧的心,更需要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自警自律的习惯,在未来无数个迎着朝露上班,踩着夕阳回家的日子,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为民服务的忠诚干净担当!(昭通市纪委  白有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