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个苦命的人,5岁时爷爷去世,8岁时奶奶又过世,这对一个生在旧社会家庭中的父亲无异于雪上加霜,孤苦伶仃的父亲无依无靠,东一天西一天、饿一顿饱一顿,靠着亲戚的救济勉强支撑着生活,偿尽了世间的冷暖。
父亲14岁时亲戚帮忙找了一份到皮革厂做学徒工的工作,生活才基本得到解决,倍受生活煎熬的父亲,非常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勤学好问,手脚麻利,深受工人师傅们的喜爱。父亲深受没有读过书的苦,所以一有空就喜欢读书,他把自己省吃俭用的一点钱都用来买书,听父亲说那时他枕头旁就放着一本《新华字典》,读书时不认识的字就拿出来查,不经意间父亲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四大名著、《封神演义》《七侠五义》等父亲能随口就可以拿出其中的精彩片段给我们讲故事,记得小时候能听父亲讲故事是我们几兄妹最大的快乐,《西游记》《水浒传》更是耳熟能详。
21岁刚出头是父亲命运发生转折的关键时刻,因为我外公是一位老中医,当时县上准备招考一批青年医生,听闻这一消息的外公鼓励我父亲去报考,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父亲踏进了考场,由于和母亲结婚前多少跟外公学了些医学上的知识,加上之前的大量阅读,父亲被顺利录取到联合诊所上班,从此成为一名医生。为当好医生,父亲更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医学知识,到退休时父亲已是39年工龄的老医生了,由于技术过硬,服务态度好,群众又不断来找父亲看病,父亲退休后又继续为群众服务了5年,良好的医德医风医技,使父亲从医44年从来没有出现一例医患矛盾。
父亲56岁的时候,又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故降临,母亲突发心肌梗阻去世,当时我们兄妹七人有四人还一事无成,有三人还正在上学,看着七个儿女的撕心裂肺,泣血的父亲却显得无比镇定,害怕我们几兄妹想不开,还不断安慰我们要坚强。母亲的离世对父亲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曾经有一段时间他是那么的憔悴不堪,但是为了儿女,再大的痛、再多的苦也是一个人默默承受……。
父亲对我们的教育非常严厉,更多是言传身教,为开阔我们视野,给我们兄妹长年订阅《参考消息》《全国优秀作文选》《作文通讯》《奥秘》等报刊杂志,记得我读初一的时候父亲见报纸上有“卉”字,叫我读一下,当时我确实不认识这个字,就读出来“开”。父亲说再认,我却自作聪明想蒙他一下——“愤”,父亲一听大发雷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怎么能不懂装懂呢”,从那以后我真的养成了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
还记得我读初中那个时候,当时考上中专是最有出路的选择,毕业后就有“铁饭碗”,当时我在学校学习成绩也不错,成绩在全年级的前几名,但是中考这个最关键的时候恰恰掉链子,当时比我成绩差的人都上了中专,我却没有上中专分数线,我内心无比内疚和痛苦,没想到父亲没有责备我,相反却支持我上高中,还鼓励我说:“以后考大学才是好出路,爹支持你上高中”。
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所有的志愿都填写了省外的学校,征求父亲意见后,父亲用非常质朴的语言给我说“我一辈子都没有出过省,你如果能考上省外的学校,我送你去上学,顺便去省外也看看”,正是父亲这样的支持与鼓励,如父亲所愿,我被重庆的一所大学录取,报到时父亲真的送我去上学。在重庆火车站菜园坝下车的那一刻,我突然发现父亲佝偻的身影——毕竟父亲已经61岁了——鼻子一酸差点流下了泪……
父亲就是这样坚毅,在任何困难下没有让我们一个兄妹辍学。正是有这样一位好父亲,我们七兄妹健康快乐成长,三个是大学生,两个是高中生,两个是初中生,而且现在个个都在各行各业小有成就,这对有众多兄弟姐妹的大家庭来说确实不容易。现在乡里乡亲都夸我们一家和睦、兄妹团结,更夸父亲教子有方,这让苦了一辈子的父亲多少有些欣慰。
记忆就像一坛窖藏多年的陈香老酒,打开它,一股浓浓的醇香便扑鼻而来。有着7年学徒、44年从医经历的父亲,一路走来,没有怨天尤人,有的只是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的苦与难;没有丰功伟绩,有的只是对工作的兢兢业业和一丝不苟;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用执著而又坚毅的精神鼓舞和感召着我们兄妹一路前行……
父亲用他平凡的一生诠释着命运带给他的苦难,但他又从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父亲的训诫常常让我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他用言传与身教告诫我们一定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干干净净做事,这是我读懂的父亲。每逢节日全家团聚,看到父亲那苍老的容颜,我想父亲的眼里是写着欣慰的。
如今的父亲八十耄耋,辛苦了大半辈子的父亲,定将一切安好。(剑川县沙溪镇纪委 杨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