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场春雨打破清晨的宁静,玻璃窗被昏暗的路灯衬得发黄,又到清明,这个节日多少让人有些许伤感。道路两旁的梧桐又过了一季的轮回,不知不觉,奶奶已经离开了第五个年头,那张渐已老去的脸庞,如今化为刻骨的思念让人回忆翻涌。
奶奶是一个勤俭惯了的人。记忆里她总是喜欢穿一件洗得发白的青色大襟衣配灰色褂子,左肩和衣角都补了补丁,奶奶绣工很好,所以并不难看;下身着一条深灰色裤子,裤脚已起毛边,脚上穿的是自己做的白底黑帮布鞋。后来,家里生活水平提高,每年也给奶奶买新衣服,但她还是不舍得穿,总是把原来的衣服缝缝补补了再穿,直到她去世,衣柜里还有许多从未穿过的新衣服,整齐的叠放在衣柜里。
没有读过几天书的她,对传统礼数继承发扬的很好。想着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经营好自己的小家,总会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如果说,在她的早年为了生活所迫不得不辛勤劳作的话,那么到了后来,家庭好转不需要她如此,她仍劳作不息,默默一辈子,不争吵,不计较。可以说,“闲不住”就是奶奶的一生写照。用她的话说:只有做着事,才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清明将至,孩提时的我们只记挂着锅里的油香和山坳里未成熟的青梅。而奶奶早已准备好上坟要用的必需品,于她而言,清明是一个甚是庄重的节日,要祭祀先人,更要缅记先恩。每次上坟插柳,奶奶都会对父亲说:“吃公家饭的人,更要做人清明,做事干净。”年复一年,同样的话,同样的语气。不懂事的我常常还会学着奶奶的口吻打趣父亲。如今,这句话已换成了父亲对我说,直到自己步入了工作岗位才明白这简单一句话背后所承载的分量。
“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二字本身就有“清楚”“明白”之意。上坟祭祖,既向已逝的祖先亲人送上思念与敬意,更多的是要后辈传承传统孝道,把对逝者的追思转化为对生者的关怀。通过清明祭祀来审视自己的人生职责和使命,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校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
而今,家庭祭祀和我们年轻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在洋节冲击之下,文化传统已经渐行渐远的时候,更有责任清楚传统节日赋予的内涵——清明,在慎终追远的思绪中铭记,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切莫把传统节日衍生成为名利寻租的温床,如果让“清明节”沾染了金钱、利益的人情,则失去了“清明”的应有之义。“做人不忘本,清明祭英魂”以文明的方式表达对已故亲人的追思,反躬自省、责任在肩,当好“清明人”,走好“清廉路”。(昌宁县纪委 段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