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手记】以身作则是最好的家教

发布时间:2017-03-13 07:33:46   来源:曲靖市纪委

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千百种,但我想,没有一种教育方式比父母通过以身作则、躬耕实践来对子女进行潜移默化、循循善诱更有效的了。这一点,父亲算是做到了。

父亲文化不高,初中毕业。读书时也不甚认真,顽皮把读书劲给赶跑了,好在聪明善悟,加之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文革等运动对偏远落后的农村学校冲击相对小一些,也学了些东西装在肚子里。难能可贵的是,父亲有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有朴素而正确的认识,原始的求知欲促使他闲暇时多少也看些书。

父亲学的知识,教育我们时便用上了。我和姐姐、妹妹是90年以后上的小学。那时的农村小学没有现在的孩子学业负担重,也没有钢琴课、舞蹈课、书法课等名目繁多的课外培训,主要是没那个条件。但课外作业少不了,一般都是晚上做,当我们把桌子摆上,课本铺开的时候,除了有重要事情需离开,父亲从不缺席,一般都陪伴在我们左右,也不打扰,自己拿上一本书(有时是我们的课本,更多的时候是党支部发的《支部生活》之类的,反正是逮到什么书就看什么),或者一份报纸(多是从村委会或者乡政府要来的),也练字(毛笔、钢笔都有一手),静静地陪着我们,有什么疑问,及时回答,及时辅导,从不懈怠。作业做到什么时候,父亲就陪伴到什么时候。

父亲是农民,干的都是重体力活,摸爬滚打、肩挑背扛,一天劳累下来,除了头发、汗毛不疼,那里都又酸又疼,四仰八叉躺在床上呼呼大睡是他们永远的渴望。很多农民,一生苦累,到了晚年,生活回报他们的却是风湿、腰椎肩盘突出、肩周炎、手残腿瘸……父亲对我们的陪伴,需要多大的爱、毅力和热忱来支撑?父亲去世后,我常常回想起他陪伴我们在灯下做作业的温馨场面。这样的回忆,温暖了我走过的每一个年华。普天之下,还有比持之以恒陪伴子女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成长更为宝贵的吗?这对于子女、对于父母,都是最幸福的时光,人生画板上最温馨完美的一页!

父亲勤奋练习,写得一手好字,也教我认真练习过。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毛笔、百余年的钢笔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和中性笔。不知道这是文化上的幸事还是不幸。今天不谈这个,我想说的是,父亲他们那一代,人们还孜孜不倦地追求写好一手钢笔字和毛笔字,父亲在练字上花了些功夫,并认认真真教我练过。不说写得好不好,但至少拓展了我一点点知识面,丰富了一点点视野,多知道几个专业词汇,我想,这就够了,对于小孩子,你还奢求些什么呢?

遗憾的是,毛笔,早已生疏不成样子了;用钢笔写字,工作后我又坚守了几年,并收集钢笔数十只,竟然被同事戏称为“钢笔小王子”,但终究没有中性笔便捷,于是也很少用了。然而,毛笔字和钢笔字给我们带来的审美享受,电脑和中性笔取代不了。我想,毛笔和钢笔,我会用下去,以后,也会教我的孩子书写,这两种笔,能写出不同的文化和风骨。当然,也包含着父亲的心血和期许。

父亲还影响了我的公文写作与择业。作为村长,父亲或多或少接触到一些公文,也要书写一些诸如“通知”、“申请”、“证明”、“说明”、“报告”之类百姓生活中常用的文种。因为村里父亲文化最高,好说话,又是村长,村民结婚要写“结婚证办理申请”,得请父亲写,然后盖上村长的章;建所房子,要写 “建房申请”,得请父亲写,然后盖上村长的章;想念远方的亲人了,要写封信,相互问候,得请父亲写……,反正一切公文写作,甚至书信往来,父亲都得负责。父亲有股钻劲,悟性也高,不懂的东西就学,写公文,模仿别人的写法,模仿不到,就到书里去找,渐渐的也就弄通学透了,写起公文来,文从字顺、条分缕析、四平八稳,再加之一手好字,读起来朗朗上口,看上去赏心悦目,渐渐的也就为人所熟知,所称道。

父亲在公文写作中找到了感觉,写出了成就感,常常不无骄傲地说:“我写的东西,保证整得成,村里、乡里的干部一看就认得是我写的,从来没被打回来过,哪有不合规范的。”看着父亲一脸神气,刷刷刷,三下两下就写好一篇公文,我崇拜的同时,也跟着写,写上几次,基本套路也就掌握了。下次有人请父亲写的时候,父亲就说:“你来,写个看看”,我学着父亲的样子,煞有介事地写起来,父亲在一旁逐字逐句地引导着、推敲着、修改着、分析着,写完了,说:“行,就这样,我给你誊抄一遍”。

有一篇公文写作对我影响最为深远。同村的三姨爹(母亲的三妹夫)要盖房子,得写一个建房申请,找到父亲,我擦拳磨掌跃跃欲试,父亲说:“你来写”,写好后,三姨爹支支吾吾了半天:“大姐夫,怕整不成,开元这个字怕不行”,父亲成竹在胸:“整得成,拿我的章来,盖!我还要跟你克(去)村公所,带上章,到时候不行我给你重写一份”。到了村公所,三姨爹抖手抖脚地把申请递过去,负责人读了一遍,二话不说,大红公章盖了下去。晚上回来,三姨爹把盖章的过程说了,我那叫一个嘚瑟。

从此,我与公文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今天,公文写作中,我还会用到父亲教我的一些套路,比如,写个证明,开篇便是:“兹有…”;写个申请,结尾必写:“请批准为荷”,你别以为是错的,文气、客气、准确。是父亲给了我自信,是父亲有意无意中把我引上了公文写作的路。大学毕业,我靠公文写作谋生,它成了支撑我养家糊口走下去的拐杖。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选择了教育行业,从事着公文写作。父亲不是一个好学生,甚至是一个另类,提起父亲,“爱憎分明”的老师可能还会恨得牙痒痒。但就是这么一个坏学生,却特别尊敬他的老师,特别怀念他的老师们。我们注意到,这其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教育课题,越顽皮的学生,成年后往往越懂得感恩,对师恩感念越深。跟我们在一起,一谈起学习生活,父亲总是满怀深情地回忆他的老师。我读五年级的时候,有幸遇到教过他的刘传华老师上语文课,他对刘老师提得就更多了:“刘老师头有点偏,经常戴一顶撮箕帽,情感丰富,人就好了……”,这基本成了父亲回忆刘老师固定的开场白。

父亲常常教育我们说,老师是天底下最好的人,有时候比父母还亲,父母提供你衣食,但学知识,懂道理,还得跟着老师。老师是文化人,改变人生命运,对人产生巨大影响的始终是老师。为了管好纪律,树立威信,老师一般都比较严厉,我们常常向父亲诉说某某老师的“恶行”,诉说我们对某某老师的“恐惧”,父亲总是说:“你们不要怕,要多亲近老师,其实老师是最爱你们的人,他们都是‘纸老虎’,别看他们一脸严肃,其实他们的心最软,不图名、不图利,只希望把他所学到的一切毫无保留地教给你们,把他领悟的一切道理传授给你们,你们学得好,他以你为荣,你学得越好,他越喜欢你”。

父亲的语言朴实无华,但真挚,每一句都能说到你的心坎上,在一个孩子听来亲切、受用、容易理解,细细回味,父亲对孩子、对老师的心理把握相当精准,而对我们的教育引导也都有针对性。在父亲的引导下,我们对老师有了客观准确的认识,也就更加崇拜和喜欢老师。为了让老师喜欢,也为了让父亲开心,我们很卖力地学习,觉得读书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能获得成就感,可以有效地证明自己。细细想想,天下难事,恐怕莫过于证明自己;而我们的一生,大量的心力都花在证明自己上。

在父亲的教育下,我暗暗萌生了当老师的梦想。为此,我一直向着梦想努力,高考报志愿,我选的全是师范专业。09年,大学毕业,我报考小学老师,首战告负,后来接着考,一口气考上了职校文秘、公路管理、医院文秘岗位,岗位都是好岗位,但职校文秘离学生近,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职校,并义无反顾地一路走来。

挂一漏万,父亲对我们的教育包含方方面面,凝聚于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不是纸笔所能叙述得尽的。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以身作则,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传承的。在一定程度上,做好自己,就是对子女最好的教育。

年事有寿而尽,生命无所不在。父亲早逝,托体同山阿。但他对我们的教育,对我们的影响却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指引着前行的道路。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亲的精神财富正被我们继承并日益发挥着作用。(麒麟区职校纪委  阮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