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傍晚,一条信息跃入眼帘:“妹子,祝你春节快乐,这是我自己编织的小包包,想送给你,不知道你喜不喜欢?”一句简单的春节祝福和照片里一个精美的小包,让我的内心被感动填满。
发微信的人是我的结对“亲戚”木锐——一个朴实勤劳的景颇族大姐。前年9月,单位开展扶贫攻坚“挂包帮”工作,我便与她们一家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记得第一次入户走访时,从未做过农村工作的我有点紧张,不知道要如何开展工作,如何与未曾谋面的“亲戚”交流。没想到,我才到家门口,木锐大姐早已等候我多时,她用不太流利的汉话热情地招呼我:“快进来快进来,欢迎你来我家!”她用有些粗糙的手拉着我的手进了她家,那种充满信任感的温暖让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就放松下来。
“大姐,和我说说家里的情况吧,有什么困难的地方?”在那不足70平米的篱笆房里,我与大姐细话家常,才知道,大姐家里夫妻二人均因身体有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儿子在读初中,因病因学导致贫困。
亲切的交谈中,大姐显得很高兴,一直憨厚地笑着,也许是我们的来到,让她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尽管我知道,个人的力量很微弱,能帮扶的也有限,但是,望着大姐淳朴的笑容,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和她们一起携手走向脱贫之路。
记得一位老同志与我说过,“做群众工作,就要把群众当做亲人,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常到大姐家去走访,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向她宣传扶贫政策,逢年过节捎上一点心意去看望一下,时间久了,她对我有了朋友一样的信任,不仅常常给我打电话话家常,还添加了我的微信,随时与我分享她的生活动态。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你对老百姓亲,他们就会对你更亲。”每每听到同事们说自己的“亲戚”送给他们青菜、南瓜、柠檬、大米等自家种植的土特产时,我的心中无限欣喜。在帮扶过程中,我与同事们一起,尽心尽力地去帮助老百姓,以实际行动把一件件小事落到了实处,使扶贫户感受到了我们的真情,真心,也使扶贫户树立了脱贫的信心。
记得第一次入户时,大巴车在半路就不能继续前进了,道路既狭窄又泥泞不堪,大家走了很长时间才到村委会,更别提家家户户门前的土路有多难走了。可现在,汽车能一直开到贫困户家门口,笔直宽敞的水泥路像山间飞舞的银绸缎,把我们紧紧连在一起,搬迁点的平房颇具规模,老百姓们载歌载舞颂党恩,好生活蒸蒸日上。
干部“一对一”帮扶,如何帮,怎么扶?说到底,就是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只有在面对面的交流、心贴心的关爱、实打实的干事中,才能不断增进与群众的情感,锤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好作风,做到与群众水乳交融、亲如一家,才能不负民心,托起老百姓的期望。(瑞丽市纪委 杜永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