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忌四要”努力提升基层纪检监察新闻宣传培训水平

发布时间:2017-03-12 09:18:51   来源:丽江市纪委

高质量的业务培训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由之路,是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的纪检监察宣传队伍的重要措施。针对当前基层纪检监察系统新闻宣传业务培训中普遍存在的“费力不讨好”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忌剑走偏锋,要找对人。培训老师一方面应掌握监督执纪问责的相关业务知识,有一定的纪检监察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又具备新闻报道的知识技能,懂得媒体传播的特点和规律,能够把监督执纪问责的丰富实践诉诸于鲜活生动的新闻报道。培训没找对人的第一种情况是,培训老师在台上大讲特讲什么是新闻、新闻的几种形式、新闻的结构等等专业知识,把纪检监察工作抛在一边,就好像用大量的新闻知识编织了一个美丽的“筐”,但就是无法装进去监督执纪问责这些“菜”,形式和内容是脱节的,自然也就达不到培训的目的。没找对人的第二种情况是,培训老师在台上大讲特讲监督执纪问责的相关知识,讲如何迅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纪检人,而对新闻报道弃之不理,同样也会让学员无所适从。有效的培训应该是结合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结合监督执纪问责的生动实践,融入新闻报道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员用新闻报道讲好纪检故事的方法,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最好,培训老师既是成熟的纪检人,又是新闻报道的行家里手,能够和学员分享从业的甘苦得失,能够用自己的作品说事,能够把个体实践上升为理论高度。如此,学员才会有真金白银的收获。

二忌无的放矢,要了解学员。在培训前,如果有条件,可以面对学员搞一个小型调研,摸清培训对象的真实状况。这相当于实战前的“敌情”侦查。只有做到“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如果对学员的情况知之甚少,两眼一抹黑,一上台就哇哇哇大讲一通,看似激情洋溢,口才了得,但对学员而言,也就相当于听了一场演讲,也许很好听但不一定管用。因为培训老师讲的也许是学员不需要的,而学员需要的老师又没讲,信息不对称,效果自然很差。如果培训前对学员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老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培训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如果学员普遍缺乏新闻相关知识,不知道哪些是新闻,哪些是一般的工作信息,老是用工作信息代替新闻报道,那老师也许就应该多讲讲新闻的特点,多教教学员如何去发现新闻;如果学员普遍缺乏“写”的能力,茶壶里面煮饺子,那老师恐怕得多讲讲书面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三忌纯理论,要有实例。对于基层纪检监察系统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而言,要做好宣传工作,要拿出外宣产品,最急需的恐怕是具体的操作方法,而不是深厚的理论修养。因此,在培训时应多一些实战案例,少一些理论灌输,更不能把培训搞成学术交流。掌握方法,形成能力最好的途径是“以例授法”,即用大量的实例传授具体的方法。在选取实例时要注意例子的典型性。所谓典型性就是这个例子中既包含了一般的普遍的原理,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选择例子时还应注意针对性,即这个例子中存在的问题是学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就能抓住解决问题的牛鼻子;通过提供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就能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要领。当前,基层纪检监察系统宣传工作培训的一大特点是道理太多,重要性必要性太多,可供借鉴的实例太少,可供操作的方法有限。理论得不到实例的支撑,理论知识也就无法转化成实践能力。

四忌满堂灌,要交流互动。培训的主体是学员而不是老师,只有激发学员的能动性调动学员的积极性,让学员参与到课程中来,培训才会达到目的。培训既不是授课老师一厢情愿的自夸和炫耀,也不是课堂资源的挥霍和滥用。好的培训应该有民主的氛围,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学员和老师有充分的交流和互动。老师应该留出时间,让学员表达体会和感受,在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思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分享从事纪检监察宣传工作的酸甜苦辣,凝聚反腐倡廉的精神力量。切不可目中无人,搞训导式培训。交流既是对培训效果的检测评估,也是互帮互助的有效手段。如此良方,弃之不用,岂不可惜?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落地生根,离不开全体纪检人矢志不渝的努力奋斗;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环境少不了强大的新闻宣传和正确的舆论引导。让我们创新手段,结合实际,不断提升基层纪检监察新闻宣传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推出精品力作,为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贡献力量。(丽江市纪委  杨丽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