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共建共创”令山村旧貌换新颜

发布时间:2017-03-30 07:31:08   来源:曲靖市纪委

当下,来到罗平县老厂乡发新村,春风徐徐,花开遍地,一片新气象。在金黄油菜花的映衬下,一座座、一排排新建的安居房格外醒目,还有修葺加固的民居白墙蓝瓦,错落有致;水泥路延伸到村村寨寨、家家户户;道路两旁的节能灯风扇悠悠地转着,新栽的行道树——香樟、桂花争先恐后地探出嫩芽,仿佛在探视发新村村容整洁、群众小康、乡风文明的新气象。  

“我们村之所以能脱贫,村子建设得这么好,多亏了市纪委监察局的帮扶!”发新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刘捌军每谈起村里的变化,总有说不完的感激话。曲靖市纪委坚持“让人民群众富裕文明才是真正的小康”的理念,始终把“携手群众共建共创”作为文明单位创建的主基调,用实际行动浇灌文明之花。    

住村入户找准问题“对症治”、送清泉

“山高坡陡赖石喀,漏水跑肥力白花。土浅挂破好犁头,巧妇无水难当家。”这是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发新村流传已久的顺口溜,反映了当地生产生活之艰苦。让发新村脱贫摘帽,正是市纪委监察局在结对帮扶中要“啃下的硬骨头”。  

“2015年9月28日,刚过完中秋节的第一天,我作为市纪委选派的工作队队长和6名同事一起来到发新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那时候的发新村,让大家不禁眉头深锁: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就连喝口干净的水,都是件困难的事。”曲靖市纪委驻发新村工作队队长王晓洪回忆说,最要命的,还是村里的卫生,很多人家,连脚都落不下去。  

“通过走访调研,我们发新村是罗平县喀斯特石漠化的典型地区,每逢冬春干旱时,村民们只能以人背马驮的方式到七八公里外的块泽河取水。”王晓洪说,最为严重的问题,还是当地群众缺乏卫生知识,多数农户的水窖几年都不清洗,收集的雨水也不经消毒,水窖建在厕所旁、牲口棚建在家门口、畜粪污水流进家等现象随处可见。“这样一来,污水粪便导致水窖内的水携带病菌较多,久而久之,水窖成了病菌繁殖的温床,疾病成了很多家庭致贫的主因。”    

病因找到了,工作队一方面按照卫生部门提出的方案,向群众宣传卫生知识,带领群众清垃圾、洗水窖。在没有最终解决安全饮水的问题前,先用最原始的办法,将生石灰投到水窖里消毒。同时,向市纪委领导汇报因病致贫这一关键点,请市、县两级水务部门的专家到村内“会诊开方”。终于,在市纪委领导的协调下,在市、县水务局的帮助下,新建了90立方的提水池和300立方的蓄水池各一个,铺设管道8900余米。“如今吃上了安全稳定的饮用水,我养了许多牛羊,还有200多只鸡,需要大量的饮用水,以前我们每天都去3公里开外的地方拉水,我和老伴年龄也大了,山路走不动了,也担不动水了。这次党和政府给我们新修的蓄水池,简直救了我们全家的命啊!”养殖户方建良满怀感激地说。    

村民们都收起赶了几十年的运水马车,看着白哗哗的自来水淌进自家的水缸,不由自主地说:“想了几代人的水,如今终于解决了,这恩情,比天高!”

结对帮扶,求真务实解民忧、除民困

“我因生病,做不了重活,盖新房只敢想想,后来市纪委的田书记来看我,还给了1000元钱,紧接着想方设法帮我建新房,还帮助协调了5万元贷款,又送了两头猪给我家饲养。现在我家盖起了新房,到时我打电话给田书记来吃搬家酒。”说起帮扶自己的干部,脱贫户卢石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自2015年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实施以来,市纪委监察局全体干部分批深入到发新村委会各村寨,与8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认“亲戚”,互留电话长期联系。结对帮扶干部多次驻村与贫困户拉家常、解心结、谋发展。通过与群众零距离接触,真正了解群众发展需求、脱贫愿望、存在困难,为群众想办法、出点子、谋路子。  

“现在的干部真好,把路修到我家门口,把路灯安在我家门口,我虽然眼睛模糊看不清,但能感受到变化就在家门口,以前的烂泥潭没有了,垃圾堆也不在了,门前路平灯明,视力不好的我,再也不担心摔跤了。”曹国才说起家门前的变化,很是高兴。曹国才是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李光辉的结对帮扶对象,知道他眼睛不好,就从罗平县人民医院请来眼科医生到曹国才家检查眼睛,为方便曹国才出行,李光辉帮助曹国才家把场院浇灌起来,还在房屋一角安装了太阳能风能照明灯。

强基扶志   聚心聚力建新村、育产业

面对焕然一新的发新村,74岁的丁家应老人感慨万千,对曲靖市纪委驻村干部的感激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他们自从2015年9月份住进我们村,为村民办了很多实事好事,也吃了不少苦。现在,水接通了,路修好了,风景树栽起来了,路灯也亮起来了。就连晚上出去串个门,也方便了很多,再也不像以前那样黑灯瞎火的,走起路来高一脚低一脚的。”    市纪委监察局自从与发新村委会挂钩联系以来,多措并举,汇聚人力物力财力,协调争取各类项目资金,集中火力推进异地搬迁和危房改造、环境整治、交通水利建设、教育突破、产业富民“五项”工程,发新村委会所辖的德克、大补母朵、新发、小细代、苦干歹5个自然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争取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实施“异地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搬迁102户,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户住房难的问题,昔日的小山村换上了新颜,安居乐业。    

针对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了一批环境卫生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争取资金20余万元购置2辆垃圾车、22个垃圾仓,实行生活垃圾统一清运处置,并教育引导群众转变乱丢乱倒生活垃圾和随意堆放粪草的陋习。筹措资金安装太阳能风能路灯157盏,种植行道树800余棵,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新房、新景、新风、新家园,一派生机勃勃。    

实施“交通水利”工程,破解山区发展“瓶颈”。兴修水利,解决了苦干歹村和新发村的人畜饮水困难;硬化村庄道路24.5公里,宽敞平整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群众说饮水问题解决了、路好走了,亲戚朋友爱来,小商小贩也多了,土鸡蛋也容易卖了。实施“教育突破”工程,帮助征地6.4亩,新建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塑胶运动场,巩固“两基”成果,从基础教育抓起拨“穷根”。    

实施“产业富民”工程,在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烤烟、生姜、油菜、养殖等传统产业的同时,争取产业发展扶持项目资金425.6万元,组织群众种植核桃3000亩、杉木林4000亩,新建养殖小区一个并为80户贫困群众每户发放2头仔猪,力争到2017年底,全村所有贫困群众都能培育出一至二个稳定的致富项目,实现产业富民。

淳化乡风   移风易俗扬正气、树新风

“村里各家各户大物小事都要摆几桌,加之互相攀比争面子,花钱大操大办,却无钱发展生产。办的‘老火’,做客的也‘老火’,光是吃酒做客都是一笔大开销,把家底都掏空了。”在驻村走访中,一些村民说到陈弊陋习,无奈之情流于言表。

村民张二狗的感触更深:“老人去世了,相互攀比办丧事,自家底子又薄,家当去了一大半,又举了一大笔债,几年才翻得过身来。花钱大搞封建迷信,只是烧了一堆纸,要是老人在世的时候用这些钱给他多买点好吃好穿的,那就好了!”    陈弊陋习,也是致贫的一大因素。移风易俗,必须纳入脱贫攻坚整体规划。驻村队员经过反复分析和征求群众意见,结果是一致的:改!陈弊陋习必须改!从修改村规民约开始,把新风新尚写入村规民约,编成顺口溜、小品让村里的文艺队说唱宣传;健全村民红白喜事理事会,约定不操大办,取消生小孩摆“满月客”、升学宴等5种随意宴请,把红白喜事集中到村民议事活动场所办理,既方便群众,又便于群众自我监督。组织开展“好妯娌”“好婆媳”“身边好人”“孝老养老模范”“教育示范户”“科技示范户”评选表彰活动,大张旗鼓地弘扬新风正气,唱响乡风文明的主旋律。    

今年60岁的高国稳和老伴都有慢性病,天天吃药打针,长子是盲人、次子兔唇,都快40岁的汉子还未娶媳妇,一家4口人住在三间破瓦房里,安全隐患大。高国稳的小儿子和两个女儿家条件较好,所以高国稳家没有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市纪委便多方做工作,由老人的两个女儿各出5万元,帮助协调贷款5万元,盖起新房;还专门请来医生为高国稳看病。高国稳虽然没有享受建档立卡户的建房补助,但在市纪委的帮助下盖好了新房,就主动拆除了老房子旁边的耳房和水窖,无偿让出来做村间道路。 “破屋断墙占地方,路窄心狭就不让;新村新风扑面来,村庄大道让出来。”群众编的童谣,道出了乡风文明的新气象。    

市纪委监察局与贫困村“牵手”,帮助发新村的群众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带去了致富的路子,改变了脏乱的样子,种下了文明的种子。如今,发新村出行难、喝水难、住房差等制约村里经济发展的难题都已被一一破解,陈弊陋习正在被新风新俗替代,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蔡红飞  范晓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