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一些乡镇存在“逆向调研”的怪现象,先写好调研报告,根据报告“量身定做”问卷,再“按图索骥”找例证,这样一来,省时省力又省心。如此怪招,在一些基层干部那里,竟成了应付上级调研任务的“绝招”,令人难以想象。
这种被群众称为“逆向调研”的调研模式,有的是懒政怠政的具体表现,形式大于内容,问卷缺乏科学性、例证不具代表性,必然脱离群众,违背规律;有的是应付差事的应景之作,为验证领导的某个观点、维护部门的某些小利益,把调研变成结论预设、按需求证、合则取不合则弃,既劳民伤财,又掩耳盗铃、误国误民。凡此种种,其实质都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关于调查研究的论述生动又深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正确的策略只能从实践经验中产生,只能来源于调查研究。1925年在韶山等地的5个月调研,1927年的湖南农民运动调查,1930年的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以及基于深入调查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为解决中国革命有关问题找到了科学路径,也为调查研究树立了光辉典范。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前所未有,调查研究尤须加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只有把调研作为开展工作的“情报站”、“探照灯”和“指南针”,才能了解真情况、发现真问题、解决真困难,用“逆向调研”代替真调研,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影响作风和形象。
“逆向调研”与备受诟病的调研不深入不细致相比,负面作用更大。一方面,调研不深入,获不到接地气的第一手资料,结论缺乏科学性,指导工作就会“盲人摸象”乃至“闭门造车”。而“逆向调研”,成就可被渐次放大,问题可被随意裁剪,直至符合某些人的主观意愿,为某个特定目的服务,给人为干预留下空间,风险更高。另一方面,调研不细致,得出的数据比较含糊笼统,有些结论是凭经验估算出来的,较容易辨别。但“逆向调研”中的假数据和假事例是有针对性炮制出来的,打上了基层的烙印,穿上了“真调研”的“马甲”,甄别难度较大,很可能混淆视听,误导决策。
“逆向调研”更深层次的危害在于败坏风气。与扎扎实实的调研相比,“逆向调研”既不需要长期蹲守基层挖数据,也不需要跋山涉水摸实情,而且调研结果多数是预先设定好的“盆景展”和“报喜会”,调研材料报上去以后皆大欢喜,容易交差。如此一来,一些党员干部便投机取巧、动歪心思,专注于在调研数据和事例上“做文章”,有时反而会受到夸赞,甚至被提拔重用。在这种耗时短、见效快的趋利心理驱使下,“逆向调研”的歪风便可能愈演愈烈,数据注水、情况失真、经验造假将屡见不鲜,贻害无穷。
遏制“逆向调研”,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强化过程管理。基层单位应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管理,收集整理每日调研记录,让调研过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此外,还应建立奖惩机制,让“蜻蜓点水”、“作秀”者没有市场,让沉下去真调研者受鼓舞,推进调查研究正常化、科学化、制度化。(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