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一直都困难。去年我用农村低保的钱买了一些东西,花了一千多元,但到年底的时候,村里干部要我们把花掉的钱补进去。我家这么穷,还拿得出什么钱补进去……”。听着年近七十、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纳西阿妈边哭边向我们诉说她的不幸遭遇,我们巡察组的几个同志既心疼,又气愤。
这是前几天一位参加巡察工作归来的同志向我说起的一个情节。
众所周知,农村低保是党和政府关心困难群众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保障农村弱势群体基本生活标准的制度性设计。村社干部作为这项政策的执行者,本应把政策热力完整准确地送达村民心里,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但令愤慨的是,这些地方的“父母官”竟然不按规定落实政策,发挥政策的惠民利民效益,还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给贫困群体造成了二次伤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村社干部对政策理解有误吗?非也。农村低保已经推行多年,其标准、要求及操作程序都十分具体明确,村社干部作为当地的“能人”,对政策的执行不可能存在“专业误差”。
执行政策变形走样,从表面看,是因为这些村干部想从惠民资金中分得一杯羹,捞到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好处。从本质上看,是基层组织管党治党不力,从严治党弱化的表现。一段时期以来,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山区,基层组织建设缺失,部分党员干部连“三会一课”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开展必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了;一些党员干部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忙于发家致富,在紧锣密鼓的赚钱行动中淡漠了宗旨意识;一些村社在选举当家人时,只看重候选人搞经济的能耐和本事,而忽视了对他们政治素质的考察,有的地方甚至直接推选村中的老板当掌舵人。加上这些地方上级组织对基层干部的教育监管乏力,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要义理解不全面不准确,在传导责任压力过程中能量损耗严重,导致部分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纪律松弛,慵懒无为,甚至利用自己在群众中的影响力,独断专行,弄虚作假,滥用权力,严重摸黑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上面九级风浪,下面微丝不动”。无疑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急需破除的一道壁垒。地方各级党委纪委要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抓牢主阵地,高举问责利剑,消除管党治党的盲点和空白地带,把压力传导到每一个角落,把能量传递到每一个基层组织,畅通微循环,打通管党治党的“最后一公里”。
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还要防止出现干湿、冷热不匀的情况,要学会统筹兼顾,在标准把握、力度分布、节凑控制上下功夫,在全覆盖、无禁区、无遗漏的前提下,注重实效。要结合地方生产生活实际,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认知特点、行为模式,开展严肃认真规范高效的党内政治生活,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经验。
全面从严治党效果怎么样,群众最有发言权。督促检查、了解民意民情,要避开常规路线,要绕过秀场陷阱,要甩掉层层陪同,多到困难群体身边,广开言路,倾听他们对党组织和党员的评价。基层党组织工作做得如何,不要只看强者拥有多少,更要看弱者缺少什么。在和群众打成一片的过程中,要多问问他们公平正义的阳光有没有照射到每一个人身上。纪检监察干部要带头垂范,放下身段,走进群众了解惠民利民政策的落实情况。多到那些边远地区的困难群众家中,看看他们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揭开锅盖看看他们吃的伙食是什么,走进他们的房间,摸摸他们的被褥厚不厚能不能抵御寒冬……要善于从这些“细枝末节”中发现基层党建存在的问题,精准诊断管党治党不力的“病症”,集思广益,为实现基层党组织良好政治生态提供纪检方案。
泪水饱含辛酸和委屈,泪水期盼公平和正义。愿大妈们不再因伤心而流泪,不再因痛苦而失望。愿从全面从严治党为群众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丽江市纪委 杨丽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