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岭要闻 > 正文

【纪检人•镜头】坡芽歌书

发布时间:2016-08-10 07:27:42   来源:文山州纪委

坡芽歌书是流传在云南省富宁县壮族地区,以原始的图画文字将壮族民歌记录于土布上的民歌集。歌书汇聚了壮族民歌的精华,它承载了壮乡儿女天籁欢歌的情爱密码,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用图画文字记录民歌的文献。2011年,坡芽歌书入选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块长1米、宽0.5米的白色旧棉布,81个红色物象符号,记录了月、星、树、稻、犁、斧、禽、马、人、衣等81个物象符号的坡芽歌书,每个符号大小约一寸,被当地人称为“布瓦吩”。在壮语中,“布”指“一张、一页或一面”,“瓦”指“绘画、花或歌”,“吩”指“唱歌”,“布瓦吩”即“把花纹图案绘在土布上的山歌”。

一个符号一首歌。荡气回肠,意味无穷。

用木棍蘸野果汁,将代表歌曲的符号绘于自织的土布上,符号相对抽象而固定,见到图画,即可根据它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演唱整支山歌。

《瑶壮传》记载,壮族有把歌记录在扁担上的习俗,且“间以金彩作鸟卉于上,沐以漆,使不落”。正是壮民族图画表意的习俗和万物有灵的观念,才有坡芽歌书的代代相传。

孩童、青年的习唱,见证了歌书的世代传承。

“绿头俩鸳鸯,伸头戏泉汪。引颈泉流上,下河巧梳妆。”谈情说爱的全过程,展示了壮族青年男女的炽烈感情和相互考问的智慧。

夜幕降临,劳碌一天的壮族男女老少,围坐在篝火堆旁,唱着祖辈留下来的歌,唱着美好的生活。 

壮族人民伴歌而生,歌圩文化长盛不衰。 

坡芽至今仍流传着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老人厅”议事决策的风俗习惯,“老人厅”壮语音“滇东”,“滇”为带有祭祀性质的干栏式建筑。壮族村寨中凡是重大的活动,也都在“滇”内举行。

“竹子当收你不收,笋子当留你不留;反腐倡廉做不好,注定日后要忧愁。”恬静柔美的坡芽旋律,将廉政文化以情歌般的蜜意揉进大众心头。

老区人民颂党恩,永远跟党走

 坡芽歌书山歌队参加全国第十四届CCTV青歌赛比赛现场
 

坡芽歌书合唱团于今年7月8日参加在俄罗斯索契举行的2016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冠军赛组别民谣无伴奏比赛,获得冠军组无伴奏民谣组别金奖。

散发着古老文明荣光的“歌书”,走出坡芽,走出云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文山州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