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岭要闻 > 正文

【纪检人•镜头】御史故里 风清气正

发布时间:2016-07-23 07:23:26   来源:玉溪市纪委

红塔区凤凰街道灵秀社区地处红塔区东南部,距中心城区7公里,是一个人杰地灵、青山环绕、绿水相映的秀美山庄。在这个民风淳朴、钟灵毓秀的地方,一位祖先的精神不断影响、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灵秀人民,让这里的居民世代睦邻友好、和谐相处,这位祖先就是明朝进士、浙江道监察御史——陈表。

陈表像

陈表(公元1490年-1573年),字献忠,号草池。曾担任过明朝嘉靖皇帝的“钦差大臣”,有“铁面御史”之称,被奉为“玉溪贤人”,是玉溪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学识渊博,人品高尚,为官清廉,造福百姓,其品质值得后人缅怀和学习。他因坚持正义,为官明净、清廉,不畏强权,得罪了诸多权贵。后因无惧削职罢官,依法惩办了朝中重臣夏言的侄子,47岁以“忠直见忤”被贬。

罢官回到家乡,陈表倾心致力于家乡建设和发展。当时新兴州内虽然建了文庙,但规模小,设备简陋,没有条件办州学,学生应试,北边的要到晋宁,南边的要到峨山,极为不便。针对这一现实情况,陈表联合父老乡绅,呈请辗转周折,上报朝廷。明隆庆元年(1567年)终于获批,创办了玉溪第一所官办州学,方便了学生就地考试,为家乡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为后人留下了《草池录》等许多文章。领办官学,结束了玉溪没有官学的历史,为玉溪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现。

陈表祠

州学设立后,陈表又“凿山引水,兴水利,促农业,泽被后代”。明朝嘉靖年间,玉溪坝东部干旱严重,陈表带领乡亲们翻山越岭,察看地形,寻找水源。灵秀的山前山后,遍布了陈表的足迹,最后在灵照寺山下撒喇沟找到了水源。陈表倾其一生很少的积蓄作为工作经费,带领乡亲们兴修了引水渠,水渠修成,灌溉面积1000多亩,水渠质量十分好,历经400余年,灵秀人民如今仍然在使用这条水渠。为传承陈表先祖这种为民、务实的精神,灵秀社区在赵元河引水渠出口处设立了景观石,命名“撒喇沟”,纪念并希望后人牢记“御史凿渠润家园”这种“为民、务实”的精神。

陈表事迹展室

陈表在带领乡亲们兴修水利期间,每天非常辛苦,天不亮就上山,天黑才出山。为了节省经费,陈表和乡亲们常常以米线作为午餐,他亲手为乡亲们配制调料,制作出美味的凉米线并由此传开,从此凉米线就成为人们上山劳动或出门踏青的美味,传承至今,也成为了今天玉溪米线文化节的一个重要特色。

陈表事迹长廊

陈表一生不仅“清廉、为民、务实”,在寓所中写下了《家训》一书,严格要求子孙以“勤俭治家为先,清心励学为要”,还注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教育子孙后代要艰苦朴素,刻苦勤勉。在80岁生日时,州牧极力要为他庆寿,被他婉言谢绝。陈表的高风亮节,不仅深受百姓的敬重,还得到当时州内显贵的敬仰。

康熙五十年(1711),后人于陈表凿山导水处上寨(上灵秀村)修建一祠,面积约120平方米,供奉陈表及其弟陈扆的塑像以祭之,题祠门为“陈公祠”。告诫村民“体公之训,持公之诫,以享以献,必诚必洁”,以传承陈表精神,弘扬清廉正气,促进团结互助,和睦相处。

近年来,陈表后人本着“以旧修旧”的原则,修缮、加固了“陈公祠”,以此为载体,秉承世祖“仙风遗骨”并大力弘扬之。

陈表祠内景

随着“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的深入开展,追溯明朝先人陈表铁面御史的廉洁正气、为民、务实为廉政文化建设的精髓,2010年,灵秀社区居委会结合彝族文化,投资6万元,对陈表宗祠进行修缮,增设了图书室,悬挂颂扬清正廉洁的字画50余幅。2013年,以陈公祠、文化长廊、廉政图书馆、“钟灵毓秀”乡村大舞台、文化展板为宣传教育主阵地,编写了《铁面御史陈表》一书,作为党员干部、学生及群众的廉政学习宣传教育材料。同时,投资制作了古代清官廉吏事迹横幅,配挂在陈公祠堂,着力从“广告宣廉、校园承廉、教育倡廉、制度保廉、民俗传廉”五个方面开展创建工作。经过修缮和装饰,将原来仅供百姓敬香的宗祠变成了如今群众纪念先人,学习先人清廉、正直精神的场所。目前,作为省、市两级廉政文化示范点的陈公祠内供奉着先人——陈表的塑像,陈列着后人歌功颂德的诸多字帖、书画。后人用心撰写的家谱,至今已至18代,家谱中记载家训,世代相传训诫。  (红塔区纪委 何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