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岭要闻 > 正文

【纪检人•手记】家训“周家三条”

发布时间:2016-07-22 07:16:50   来源:楚雄州纪委

民国时期,我家曾是姚安县弥兴地区的大户,有田地几千亩,走马转角四合院一院,骡马一百多匹。根据祖上的碑文记载,弥兴中村周氏也是从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迁徙来的大族。

听父亲在世时讲,祖上的发达是从我父亲的祖母开始的。大约是清末,我曾祖父娶进了一门媳妇,也就是我的曾祖母。曾祖母是清末典型的没有上过学堂的农村妇女,嫁给我曾祖父时家庭也不殷实。我想,她当时所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让一家人吃饱穿暖,让这家人在当地能够抬起头。而要实现这样的追求,根本的出路就是从严管家,于是她制订了我们家最早的家训,大抵有这么三条:一是要勤俭持家。全家无论老少都要参与劳动,每天吃饭时都必须先吃一碗杂粮;二是要做守规矩的人。家里任何人不得参与违犯国法和乡规民约的事;三是子女要读书。子女长大以后都要靠自己养家糊口。后面的叙述里就把我们家的家训简称为“周家三条”吧。

纵观名门大家的家训,曾文正的家训让曾氏后人不再从军、从政,从而确保了曾氏后人在学术届有所作为,梁启超的家训让子女、孙子女辈出了很多的大家。我的曾祖母所定的周家家训肯定无法与这些大家所定的家训相比,但曾祖母作为大字不识的一个农村妇女,她所定的“周家三条”成就了我祖上成为姚安县弥兴地区殷实的大户。曾祖母所定的家训很朴实,也没有形成文字的东西,只是靠一代一代口耳相传至今。

虽然历经时代的变迁,我的家族现在已不再辉煌,但在我的记忆里,我父亲他们这一代是谨记“周家三条”的。我父亲活着的时候,对我家五兄妹的家教是很严格的,记得我刚会记事的时候,我姐姐因为粗粮粑粑不好吃偷偷丢了一小块,便遭受了一顿皮肉之苦。父亲过世时,我曾翻到了一个小本子,家里的每一项收入支出,包括买一盒火柴、打半斤酱油等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在这个小本子上详细地记录着。正是父辈们的勤俭持家,我们这一辈才能从大山里走了出来,成为了大学生,吃上了公家饭,我家五兄妹中就出了四个大学生。

如今,我已参加工作20年且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多年,接触了很多的贪腐案例。女儿的教育也是处在关键期,如何教育好子女?如何做一个勤劳诚实的人?做一个称职的公务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警省和认真反思。对于如何自律和搞好家教,我读过《颜氏家训》、曾国藩的家训、河东裴氏家训十二条。这些大家家训,对于胸怀“齐家治国平天下”抱负的有志人士,都有极高的教育意义。作为普通的家庭和普通的国家公务员而言,我觉得还是我家的“周家三条”更实在些。

勤俭持家是一个家庭稳定的基础,也是作为国家公务员的为人之本、做事之基。一个人拿着公家的俸禄,不做事、混日子,讲享受、追求高消费,有三大不利:一是不利于自己的健康。当“懒”成为一种习惯,何谓有健康;二是不利于家庭。当“懒”成为家庭的主流,日子只会越来越难过。古话说:“叫化子无种,一懒就成”;三是不利于子女的教育。教育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只有自己身正,才能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规矩是底线。任何人只要触碰底线,就必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而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首先就是要做一个守规矩的人,做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做一个心胸坦荡的人。(姚安县纪委第六纪工委  周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