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社会,"腐败亚文化"的土壤

发布时间:2016-03-28 07:20:04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一位异地任职的厅级干部,近来颇受“人情”困扰。原来,老家一些亲戚跑到他所在的城市,打着他的旗号“揽事觅食”。当他知道后,狠狠批评了那些亲戚。不想,对方反倒埋怨他自私,只管自己不顾亲人。其他亲戚也觉得他刻板、不近人情。

说到“人情”,相信不少党员干部乃至普通老百姓,都深有体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是个人情社会,人们的社会联系广泛,上下级、亲戚朋友、老战友、老同事、老同学关系比较融洽,逢事喜欢讲个熟门熟道,但如果人情介入了法律和权力领域,就会带来问题,甚至带来严重问题。

浙江省某县级市一名干部告诉记者,去年他孩子按规定可就读机关幼儿园,报名时却被告知招生规则调整,无法就读,只好作罢。后经了解,不属于招生范围的对象却通过各种关系拿走近三分之一的招生名额。事过之后,这位干部与机关幼儿园负责人谈及此事,竟被责备:“你怎么不早打招呼?”

坚持原则被视为“不近人情”,依规处事却吃了“不打招呼”的亏。在记者看来,人情社会的典型特征就是,讲人情看关系,重人情轻规则,凡事有关系者优先,在关系面前原则可以绕过。这也导致在遇到事情时,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找熟人、托关系、“走后门”,以至于“裙带关系”盛行,人情消费变得普遍,人情社会成了“腐败亚文化”滋生的肥沃土壤。

“在熟人的感情拉拢下,一些基层干部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亚腐败’行为。比如,有的对‘酒桌办事’心照不宣,卖个人情、显示威风大有市场;有的偏爱有熟人来追捧,故意拖着事情不办,让你找朋友、托关系、打招呼,这种熟人社会的人情纠结,大大冲击了基层政务软环境建设。”福建省石狮市纪委干部陈伟鹏表示。

记者注意到,在“人人求我、我求人人”的人情社会语境下,即使一个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也避免不了四处求人的窘境。因为,一个人在某个岗位上,都拥有一定的职责权力和人脉关系,很多时候他是被求的对象,然而换一个领域,在他能力达不到的地方,他又不得不有求于人。于是,“圈子文化”便“应运而生”,一些背离了党的理想信念宗旨的官员之间,你帮我亲戚找项目,我帮你家人做工程,你帮我儿子招录,我帮你女儿提干,“船过水无痕”。

福州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刘碧强分析说,在人情社会中,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搞团伙、拉山头,搭天线、找捷径,拜把子、围“圈子”,利用权力不断地编织着自己的关系网,血亲、姻亲、老乡、同学、朋友、战友、老领导等,形成一个个的腐败“小圈子”。在“小圈子”中,讲私情不讲原则,讲利益不讲党性,相互提携,抱团取暖。

“这样畸形的‘人情文化’,让一些领导干部成为利益团体的附庸,丧失独立的政治人格和政治立场,同时也形成了‘逆淘汰’效应,遵规守纪者寸步难行,而熟络人情者大行其道,终将导致政治生态恶化和整个社会溃败。”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庄锡福表示。

更可怕的是,“人情”还常常异化成一些人行贿受贿的挡箭牌,当权钱交易式的腐败行为被行动者理解为“人情往来”时,“腐败亚文化”已深深嵌入人情社会的生活实践之中,进一步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如,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落马”后就曾忏悔:“我被人情遮住眼睛,在朋友圈中淡忘了底线、防线和界线。”

“社会转型时期,异化的人情侵入公权力领域,往往导致人情寻租或人情贪腐,进而破坏法治制度、扰乱市场秩序、影响民众生活、损害民众的合法权益。”专家分析,当人情因素蔓延到权力领域,就有了“碍于情面”“身不由己”之说,“礼尚往来”成了以“情”谋私的遮羞布。

人情有度,法纪为界。专家表示,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人情观,管好自己的“朋友圈”,在工作和生活中分清贿与礼、公与私、情与法,切实做到不为人情所扰,不为亲情所困,不为友情所累,不为私情所惑,为自己的人情往来画好红线,真正做到“当官守官德,党员讲党性,办事有原则”。

事实上,“生老病死都要求人”这张大网,我们很多人既是受害者,也是积极参与的编织者。一个人通过“走后门”,办成了事,尝到甜头,殊不知,这种行为扰乱了社会秩序,损害了公平正义。在“人人逐利、人人俱损”的社会环境下,最终没有赢家,大家都是受害者。(陈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