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厚植廉洁元素 培育“廉花”常开

发布时间:2016-09-06 16:37:12   来源:保山市纪委

近年来,龙陵县从“建好基地受教育,创新载体求实效,建全制度立规矩”入手,厚植廉洁元素,注重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覆盖面,时时处处熏陶,点点滴滴渗透,警钟在灵魂深处敲响,于深醒与自悟之间,让党员干部划红线、守规矩、知底线。

建在身边的廉政“景点”

“爱‘廉’说”、“律”、“警钟长鸣”……走进龙陵县象达镇朝阳村,廉政文化墙上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党规党纪、崇德尚廉的精辟名言、含义隽永的廉政古训、喜闻乐见的廉政漫画以及寓意深刻的廉政警言警句、名言典故映入眼帘。在龙陵,像这样的廉政文化墙已有7200余米。直观鲜明的廉政文化展品得到村民群众的认同,墙面 “小文化”已成为党风廉政建设的新阵地。

其实,像这样扎根在群众心里的廉政教育阵地,龙陵远不止一个。

廉洁文化墙

该县充分挖掘独特的滇西抗战文化,打造了以李鑫故居、抗战纪念广场、西山坡党史人物陈列馆、大坝烈士陵园、松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为主阵地的廉政教育平台,使党员干部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体验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和廉政教育,引导全县党员干部对照革命先辈这面镜子,思考学什么,做什么,自觉清扫精神灰尘。

龙陵县看守所、龙陵县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已被全县各行各业公认为看廉、学廉、思廉、考廉、悟廉的“最集中、最直接、最生动”的课堂。截至目前,该警示教育基地开展教育活动60场次,2500多名党员干部“进高墙”、听忏悔,看展览、思勤廉,并撰写上交“受戒”心得体会2500多篇,主动接受警示教育已成为全县党员干部的共识。

响在耳畔的廉政“声音”

“取消餐桌上摆放的烟、酒、饮料、垃圾食品;杀年猪、乔迁、满月、满岁、做寿等不请客、不送礼;红白喜事只吃一顿、不搞大请三天;减少菜品数;减少荤菜数;实行农村自办宴席向村委会备案制度。”龙陵县木城乡村寨“小喇叭”每天都向村民们广播新的村规民约。龙陵县121个村(社区)依托广播室开通了廉政教育“广播课堂”,通过村寨“小喇叭”、远程教育、“数字乡村”等载体,让廉政的声音融入到百姓日常生活中。不仅如此,该县以农村党员家里的火塘边为阵地,党小组活动为载体,1000多个党员“火塘课堂”活跃农村,用“农家夜话”学习方式,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廉政知识。在傣族、彝族、傈僳族集居的平达乡、木城乡和勐糯镇充分利用双语广播传播党的声音、传递国家政策、净化党员干部心灵。

龙陵火塘夜话

龙陵县在创新廉政教育载体上下了很多功夫。依托“龙陵讲堂”和“道德讲堂”两大平台,聘请专家学者和当地干部以理想信念教育、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十八届五中全会等为主要内容开展讲座;充分利用郑垧靖基层宣讲团、一把手讲党课、各部门领导到联系挂钩乡镇、企业、村社区对党员领导干部、村“两委”干部、村务监督委员会等进行巡回宣讲,借力龙陵县电视台、户外电子屏,龙陵县纪委监察局网站、龙陵县政府门户网站、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让“廉政经”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边寨,廉政清音随时随地随处都可聆听。“廉政知识、廉政文化,是终身需要学习的内容,是我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要保障。现在的廉政教育方式也特别丰富多彩,都很容易接受,不经意间受到启迪”。龙陵县档案局副局长张媛莉在观看“雨城清风”微信公众号推出的“小微故事”后这样说道。

戴在头顶的廉政“紧箍”

要促进党员干部廉洁,就要有一套监督、惩治机制。龙陵县相继出台了乡科级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考试、约谈、一把手“五项不直接分管”和“末位表态”等一系列制度,形成“帽子”下的“紧箍”,让党员干部持节持戒,不逾规不违纪。“每一项制度,既是身后一双双温暖的大手,又是头顶的一道道高压线!”县纪委负责人表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党员干部行的端,走得正,少犯错。”同时,龙陵县加大纪律审查工作,今年以来,立案案件达28件,给予党政纪处分20人,点名通报7人。开展到案发单位召开民主生活会、剖析案例、旁听庭审等警示教育,扩大了惩治腐败常态化的震慑性,教育其他干部引以为戒,让有侥幸念头的干部通过廉政教育对党纪法规心存敬畏,实现从严执纪与教化育人有机统一。

李鑫纪念馆

通过开展一系列工作,该县的廉政建设从“文件”转向了“文化”,从“会场”走向了“广场”,从“领导”走向了“大众”。如今,放眼望去勃勃生机的龙陵大地,一朵朵廉洁之花处处盛开,一股股廉政清风扑面而来。(王龙芹  陈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