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中同志在东北十四年抗日救国斗争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 ——毛泽东
周保中,原名奚李元、号绍黄,白族。著名的军事家、抗日民族英雄、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东北抗日联军创建者和领导者。周保中1902年2月7日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县,历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吉东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兼军党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吉林省政府主席、东北军区副司令员、云南省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政法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1964年2月28日,在北京不幸病逝,终年62岁。周保中将军优良的家风,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行为之中,值得后人学习借鉴。归纳起来,周保中将军的家风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注重学习教育。周保中的母亲李氏常说,有子不怕穷,要让他们读书识字。他父亲见多识广,也要求孩子多读书。他六岁时就被送到村中一位姓杨的老师家读私塾。在那里,他刻苦学习,为后来建功立业打下了良好基础。周保中一生都重视读书学习,即使在南征北战,枪林弹雨中,只要有空隙,他就会捧读不辍。他的阅读面很广,涉及政治、经济、文学等诸多方面。在1936年9月10日的日记中他记到:“阅国际文学一卷”。
重视培养志向。周保中的母亲是大理喜州染衣巷名家大姓李氏的女儿。李氏家族的信条是堂堂正正做人,要有志气。清末民国初年,正值中国社会较为黑暗的年代,云南大理作为边疆民族地区还较为贫困。当时的奚李家是湾桥最穷的人家之一。他的母亲常常教导孩子们说,我们白族人家,最讲究的不是发财多少,而是做人。发了财,做不好人,也是白搭。人要穷得“新鲜”,饿得“志气”。他父亲常常给他讲马锅头走南闯北的故事。周保中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少年时,他写下了一副“再穷无非讨口,不死定要出头”的对联贴在自家门上,表明了他的志向。
讲究勤勉做事。大理奚家历来讲究靠手艺和劳动力吃饭,有勤勉做事的传统。他的父亲做过皮匠,后来在大理县城开了家叫“富源客店”的马店,靠一家人起早贪黑勤勉干活维持生计。他常常帮助做些活计。正是受到家庭传统的影响,他一生无论是在戎马倥偬、艰苦异常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都始终任劳任怨,勤奋工作,鞠躬尽瘁。即使在北京养病的最后几年,他仍在力所能及的工作。他家人和同志们曾劝他少看文件,少写作,多休息,可他总是认真地说,自己为党工作的日子越来越少了,只要还能动,就要为党做些工作。他在病榻上用颤抖的手撰写了《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等大量革命回忆录。
崇尚简朴生活。在生活上,周保中保持艰苦朴素的传统,在担任领导期间坚持与战士和同事们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1948年冬,吉林军区后勤部给军区干部每人做了一件新大衣,周保中坚决不要,说“我还有一件旧大衣可穿”,把新大衣又交还了后勤部。
严格要求子女。周保中之女周伟在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学校隐约知道她是革命后代,于是周伟就被选为团支部委员,当时周伟回到家后就立即给父母报了喜,但是第二天周保中就派秘书到学校,对学校说这样的做法不妥。他认为一个团员没有经过各种学习、锻炼就不能当委员。他说女儿连团的小组长都没当过,从组织程序上来说都是违规的,他要求学校撤掉周伟的职务,按照正常程序进行培养。周伟平时很低调,她的很多朋友和大学同学都不知道周伟家是干什么的。周伟认为,父亲严格要求子女使他们非常受益。(陈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