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馆,旅居异地的同乡人共同设立,用于同乡、同业聚会或寄居的馆舍。在有着“会馆之城”美誉的云南边陲小城——会泽,一块石碑隐秘于江西会馆之中,任凭岁月洗礼,却历久弥新。
这块镶嵌在江西会馆“真君殿”后墙上的石碑,名为“永期遵守”碑,碑体质地粗糙,造型普通,斑驳脱落的躯壳,半文半白的语句,但细细研读,又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动荡纷争的年代。
“永期遵守”碑立于民国十六年(即1927年),碑文记载了原江西会馆总理曾文学上任后,独断专行,后因吸食大烟,债台高筑,于是利用职务之便假公济私,挪用庙款,造成了极大经济损失。而这一事件的原因,从管理制度上分析,是由于会馆原设总理权力过大,钱权独揽而导致。经此变故后,“深惧后人,蹈其覆辙”,经众乡友商议后,将原先所定规章制度进行了修改,修改的章程削弱了会馆总理的权力,将原来总理管理银钱账项及保存契约、收租、办会等事,限定为经管粮钱、租米;加大首事的权限,设首事二人,一人经管账务,另一人经收租米及办会采买。同时,制定集体议事章程,规范决策程序,并勒石刻碑,警示后人,莫重蹈覆辙,永期遵守。
会馆虽是在封建体制的缝隙中出现,但其管理者却有着建章立制、制约权力、集体议事的超前意识,演绎了一出会馆反腐倡廉,向决策民主化迈进的经典剧目。拂去历史的尘埃,用心品味碑文的真谛,给我们带来许多现实的思考。
启示一,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管理制度上的弊端,使得会馆原设总理的权力过大,钱财独揽,为腐败滋生提供了肥沃土壤。有效的制度是让权力进笼的制胜法宝,但任何有效的制度又都是有“保质期”的,会在时间的浸蚀中渐渐失灵,因此,必须让制度进行不断的“系统升级”。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重大的党内法规被重新审视、修改,就是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和群众期盼,织密织牢制度笼子,使权力这头猛兽无法出笼滥权。
启示二,要坚持民主集中制。无论在过去还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民主集中制始终是衡量一个领导班子凝聚力、生产力、战斗力的一把标尺。江西会馆领导班子原设总理一人、首事二人,然而不论大小事务均由总理一人说了算,搞“家长制”、“一言堂”,首事之职形同虚设,毫无话语权,在无民主的管理下会馆运转每况愈下。坚持民主集中制就是要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充分发挥班子成员“智囊团”作用,全面集中正确意见,提高工作决策的科学准确性。
启示三,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曾文学一手操控会馆资源,公权私用,逃避监督,就连与其共事者对会馆财务状况也“毫未预闻”。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让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就是要大力推进党务、政务、财务公开,接受来自于各方面的监督,有效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
启示四,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细想来,曾文学的贪腐方式是“滚雪球”式的“日积月累”,是从破坏纪律和规矩开始,一步步走向违纪违法。这其中有无数次收手的机会,可却无人“咬耳扯袖”和“当头棒喝”,最终父子二人在逃亡途中断送了卿卿性命。作为监督执纪问责的主责部门,我们要随时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准确运用和把握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管住小错、小节,动辄则咎,防患于未然,彻底改变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两个极端。
启示五,要强化警示教育。民国时期人们用勒石刻碑这一庄重的方式对后人进行警示教育,虽然传播范围有限,教育面不广,但却往往能被后人视为金科玉律来尊崇奉行。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充分挖掘用活各类载体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党章党史、党规党纪、宪法法律的学习宣传教育,让法纪精神根植于党员干部心中,使守纪律、讲规矩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为自己的平安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