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县纪委“四步走”凸显“挂包帮”“转走访”实效

发布时间:2016-05-20 08:16:58   来源:大理州纪委

今年以来,宾川县纪委通过严把标准“验血”、分类帮扶“输血”、整合资源“造血”、用活机制“活血”四步走,做到贫困对象精准识贫、精准减贫、精准消贫和精准脱贫,有效提升了“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实效。

严把标准“验血”,精准识“贫”。通过开展扶贫知识、扶贫方法步骤培训指导,引导挂钩乡镇、村组做好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工作,切实提升贫困人口识别精准度。一是个人遍访求“实”。严格按照“挂包帮”“转走访”及省州县脱贫攻坚工作要求,组织单位49名干部职工深入挂钩点大营镇萂村134户挂钩户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认真填写访谈问卷及意见建议,识别重度、中度、轻度贫困户;二是全程遍访求“公”。要求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全面参与县、镇挂包帮人员的入户遍访工作,指导包保责任人严格程序公平识别贫困户;三是集体遍访求“真”。联合州、县、镇“挂包帮”人力资源,组织开展贫困村、贫困户集体遍访,严把标准对全村的贫困人口进行整体平衡,识别贫困户;四是“回头看”求“精”。严格按照“五看、五不录、六优先”“四剔除”的原则,完善贫困人口进入、退出程序,逐户进行调查核实,切实做到剔除非贫困户,纳入真贫困户,标示一般户,确保扶贫对象精准。

分类帮扶“输血”,精准减“贫”。积极指导挂钩乡镇、村组做好“五个一批”“七大扶贫工程”项目计划,点面结合,减轻、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是着力解决贫困户生活困难。共为39户贫困户送去价值10000元的大米、食油、棉被等基本生活物资;二是着力解决贫困户住房困难。积极参与挂钩乡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千户新建”“万户危改”工程建设,协调争取易地扶贫搬迁贷款366万元,“千户新建、万户危改”补助资金285万元,切实改善挂钩萂村村委会11个自然村23户贫困户住房条件。三是着力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难题。针对贫困家庭子女生活困难、就学难的实际,积极发动单位职工为2名贫困学生筹集了7000元爱心捐助,帮助争取困难补助5500元;四是着力解决贫困户就医难题。针对贫困户生活困难、就医难的实际,积极与州县医院对接,组织2名贫困群众到州县医疗机构就医,及时治疗顽疾,切实改善贫困户基本医疗条件。五是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主动参与挂钩乡镇争取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资金,协调争取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2645万元,确保了萂村宝丰寺、茅草坪等村组基础设施的顺利推进。

整合资源“造血”,精准消“贫”。整合州县“挂包帮”部门资源,针对贫困村、贫困群众产业结构单一、群众科技意识不高、产业发展滞后等贫困根源,加大产业扶贫扶持力度,提升贫困群众“造血”功能着力消除“贫”源。一是联合宾川县华侨庄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县纪委积极指导挂钩乡镇积极探索“支部+国家葡萄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合作社+企业+贫困户”的“五+”产业脱贫发展新模式。整合农村党支部、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农村合作社、现代农业与贫困群众力量,全力解决项目申报、资金筹集、技术支撑、人才资源、运行机制等难题,推动总投资1500万元、总面积240亩的国家葡萄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确保挂钩村组134户454人贫困群众有长期稳固的收入来源,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目标。二是结合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及区位优势,积极协调项目资金帮助挂钩乡镇因地制宜开展民族特色旅游试点村建设,推动挂钩村委的易地扶贫搬迁、特色民居改造、旅游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力促脱贫攻坚与旅游发展双推进,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用活机制“活血”,精准脱“贫”。针对贫困村、贫困群众科技文化水平不高、眼界不广、思路不宽的问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探索产业发展管理新机制,为贫困村、贫困群众“活血”,切实提升脱贫致富能力。组织挂钩乡镇、村组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贫困群众代表到洱源、鹤庆、祥云等地学习种养殖产业、旅游产业、集体经济发展新经验,思考产业发展新路子及科学管理运行机制。联合农业、文化、扶贫、卫生、环保、旅游等部门,到挂钩乡镇、村组开展科技文化培训,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群众发展意识、科技意识、脱贫意识,增强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形成科技文化提升与产业转型发展的双推互动机制。结合挂钩乡镇、村组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困难以及发展方向,为萂村葡萄产业发展“5+模式”量身定制产业培植、产业运行、劳动力输出、利润分红、动态入股等科学管理联动机制;结合萂村、宝丰寺、茅草坪资源优势,引导挂钩乡镇干部、宝丰寺、茅草坪村组群众挖掘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着力打造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休闲、乡村旅游为一体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张艳  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