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五+”精准扶贫新模式 引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

发布时间:2016-04-18 16:36:05   来源:大理州纪委

“在一块平坦的土地上,摆满了100多个大花盆,里面栽种的葡萄苗已经发出了新叶,四五个农民正在旁边安装着钢架”,这是宾川县大营镇萂村村委会的葡萄产业示范基地,农民群众正在为限制技术葡萄种植搭建支架。

萂村村委会位于大营镇西北部,辖8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725户6207人,居住着白族、汉族、傈僳族三个民族,其中白族占90%,萂村由于自然和气候条件差,产业结构单一,群众科技意识不高,是全州300个、宾川县2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4户454人,是宾川县纪委监察局的扶贫挂钩联系点。2015年县纪委监察局到萂村开展挂钩扶贫工作以来,认真按照省州县关于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的相关要求,将1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人均2-3户挂钩到每位干部职工,并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多次深入到贫困户家中调查了解实际情况,积极为贫困群众脱贫出点子、想办法。通过多次走访了解贫困户的情况后,得知萂村不仅自然、气候条件差,干旱缺水,产业结构单一,而且群众文化水平低,农民科技意识和农业生产水平严重滞后,虽然近几年发展葡萄种植,但是由于种植技术的缺乏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加之种植成本大,多数群众收敷出,生产生活水平还在贫困线上争气,脱贫工作任务艰巨。

“思路决定出路,措施决定成效”。为贯彻落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相关政策和部署要求,实现萂村134户454人贫困群众2016年全面整体脱贫,县纪委监察局又多次深入萂村实地调研、客观分析萂村的自然条件、贫困群众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针对萂村产业结构单一、群众科技意识不高,增收渠道不宽的实际,提出了以产业扶贫为主,科技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为辅,实施精准扶贫的发展思路。协助大营镇党委政府探索以“支部+国家葡萄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合作社+企业+贫困户”的“五+”产业脱贫发展新模式,扶持萂村实施葡萄产业扶贫项目,通过加大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力度,快速推进技能扶贫创业基地建设,有效组织基地合作社带领贫困劳动者创造就业条件,逐步形成产业链,实现行之有效的“造血式”扶贫,找到一条让萂村贫困群众真正实现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葡萄产业扶贫项目采取“以挂钩单位和大营镇党委政府牵头、县镇挂钩帮扶责任人配合、党总支(支部)引领、以宾川县天子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宾川华侨庄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进行管理技术指导、贫困户群众入股参与分红”的管理运作方式。由宾川县华侨庄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项目规划、农业生产技术、市场营销服务以及技能培训,并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及国家葡萄技术体系提供全方位葡萄产业技术支撑以及联手银行提供对口扶贫贷款。农户成立宾川天子农业合作社,负责日常生产管理、安排贫困户参与劳作、接受技术服务以及为无劳动能力群众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同时分配生产利润。该项目于2015年启动实施,预计投资1500万元,承包流转群众土地200亩,建设33个4032平方米的标准大棚,采用根域限制技术种植葡萄,实行水肥一体化管理。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每户分配100株葡萄进行认养管理,享有葡萄收益50%的分红;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从葡萄整体收益中提取20%保障最低收益。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实现纯收入500万元,贫困户每年人均收入不低于3200元。

项目启动实施以来,县纪委监察局结合“挂包帮”对象的实际,健全完善帮扶机制,强化帮扶措施,做到精准帮扶。统筹企业、扶贫、镇村等部门协同推进、组织协调配套政策、指导监督项目的运营实施。单位干部职工始终保持严和实的工作作风,积极宣传各项扶贫政策,进村入户做好群众工作,认真参与承包土地流转、产业扶贫贷款等工作中,充分发扬纪检监察干部“钉钉子”精神,切实将精准扶贫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选强配齐3名驻村工作队员,全程参与到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确保了整个扶贫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杨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