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澜沧江畔,传承和活跃着一支神奇的民乐演奏队。他们中的许多队员早已年过六旬,满头银发,额头的皱纹犹如五线谱,让人感觉道骨仙风盎然。他们以古朴、典雅的礼教音乐演奏出传奇的韵律,他们就是昌宁县漭水镇洞经音乐协会。
“商贾工匠行商立业,文人墨客安居致学”。漭水素有“文墨之乡”、“沧江明珠”之美称,洞经文化是漭水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当地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尊儒、礼佛、重道的乡风民俗中,漭水洞经文化经历了形成、鼎盛、尘封、恢复、发展的过程。自古以来,漭水文教典盛,举子贡生云集,读书传家成风,作诗著文行业,书画流传四方。文昌阁、魁阁、东山寺、地亩寺、关公庙等道观庙宇遍及全境,佛教、道教活动频繁,一年四季月月有会,佛道善信、文人雅士诵经奏乐。在尊儒、礼佛、重道的浓厚氛围中,洞经音乐得以广泛传播。
1992年10月,洞经音乐爱好者请当时已77岁高龄的洞经艺人禹盈科先生现场吹奏洞经音乐28调,并进行了录音。2002年,根据录音记谱,将28调洞经音乐油印成册。
2004年6月,昌宁县漭水镇成立了漭水第一支洞经乐队——“漭水洞经古乐队”。乐队由25人组成,在各种活动谈演,受到广大听众的好评。2006年5月8日,洞经音乐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关专家对洞经音乐进行评述:“洞经音乐是云南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一个古老的民间祭祀礼仪乐种……它以弹演道教典籍《大洞仙经》为依托,融儒、释、道文化为一体,集古代民间音乐为一身,成为云南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品种。”
2012年5月29日,在“漭水洞经古乐队”的基础上,成立了“昌宁县漭水镇洞经音乐协会”,制定了协会《章程》,选举了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及财务管理人员。协会下设漭水、河尾、明德、明华、老厂5个分会,共有会员96人,王文荣、朱天两名会员被列为保山市洞经音乐传承人。协会成立以来,在漭水内外开展演艺活动数百场,受到了各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目前,漭水镇洞经音乐协会已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昌宁县漭水镇洞经音乐协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漭水洞经文化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漭水镇洞经音乐协会肩负着地方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重任,它不仅从古乐这一特殊角度展示了漭水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在信仰融合、精神陶冶、社会教化等方面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漭水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翻开崭新的篇章。
(昌宁县漭水镇 杨毅仁 禹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