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如何避开“熟人陷阱”

发布时间:2016-09-24 08:01:49   来源:文山州纪委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悄然变化,但“沾亲带故好办事,朝中有人好做官”的心理一直根深蒂固,办事找背景、找关系已成社会“潜规则”,然而,这样的心理在工作生活中往往成为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从大量曝光的腐败案件中不难发现,大部分违法乱纪的党员干部都栽在“熟人”关系上,“熟人”成为他们难以逾越的“陷阱”,党员干部职位越高,权力越大,熟人就会纷沓而至、汹涌而来,甚至被围得喘不过气来。面对各种请托,如果一概谢绝,不仅得罪人、为人诟病,还会被视为刻板冷漠、不近人情,沦为“异类”。

中国自古以来讲情讲义,原本无错,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与成功,谁不曾得益过熟人的温暖与滋润,谁又不渴望真正人情的眷顾与抚慰。人情是人与人之间纯粹、美好、质朴的情感,但当包含物质或利益交换时,这时候的人情交往,或是掩盖非分企图的遮羞布,或是覆盖在投机者设下的情感陷阱上的伪装和诱饵,党员干部应擦亮眼睛、明辨是非、坚守底线,避免掉入“熟人陷阱”。

首先,看清“熟人陷阱”的本质。与纯粹的熟人关系相比,“熟人陷阱”浓厚的功利色彩是最为鲜明的特征。虽然也有情,但是情的背后却是冰冷甚至狡诈的利益算计,是觊觎熟人交易带来的实惠和好处,其本质是趋炎附势和贪婪自私。“熟人陷阱”常在不经意间设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能将虚情假意演绎得完美无瑕、淋漓尽致,让你着实为之动情动容,不经意间落入他精心设下的圈套。“熟人陷阱”充满诱惑,一些用心不良的人首先通过“小意思”投石探路,然后逐渐加大人情的筹码,对党员干部开展深入持久的感情攻势,使其浑然不知已经堕入身败名裂、深不可测的陷阱。“熟人陷阱”还会相互传递,有些老关系找你帮忙,你碍于面子给予了一些便利,他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烦扰,要求也越来越过分。你帮了某位亲戚的忙,其他人就会效仿,结果是整个家族都依附在你这棵大树下,以致摇摇欲坠。有些党员干部热衷于结交朋友,讲义气、够朋友的名声不胫而走,于是源源不断的“下线”接上你的熟人链,各种莫名其妙的请托也就纷至沓来。

其次,要明白熟人关系为什么会“变质”。总有党员干部落马后以因结识某某,以为是铁哥们,就放松警惕才会身陷囹圄,似乎他们的贪腐都是因他人的错,这就是其没有正确看待熟人关系。一些党员干部爱打小算盘、占小便宜,对熟人关系明码标价,使得付出方在施予金钱的同时就在精明地计算着应该得到的利益回报。一些党员干部被“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的世俗观念左右,认为饭局越多就寓示着人缘好、朋友多,如果一段时间没人请吃饭就仿佛人际关系出了问题,只有天天有人请,甚至一顿跑几个场子,才觉得风光无限、倍感荣光。一些党员干部好面子,对亲戚朋友的请托来之不拒、有求必应,认为越是把难办的事办成了,越是显得有能耐,即使违背原则,也要为朋友两肋插刀、肝脑涂地。此外,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喜欢投机,到处攀权附贵,遇到党员干部就套近乎、拉关系,听说一个地方出来的就自认老乡;在一个学校读过书的就是同学校友;在部队当过兵的就以战友相称;有的为攀上亲缘关系,就认干爹干妈、干哥干姐,无非是为了“有熟人,好办事”。

第三,正确避开“熟人陷阱”。党员干部要信守“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处世箴言,既重情重义又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清廉本色,保留几分清高品性,防止被不良的社会风气所污染。结交朋友,要多交流思想、学习、工作和情趣,少交换实惠和好处。对那些刻意讨好你的人,对那些特别敢花钱的人,对那些社会交往过滥的人要保持高度警觉,拉开安全距离。不让公权介入私情,坚持公事公办,不办不合条件的事,熟人找你办事,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尽量提供便利,总之尽心尽力就好。坚拒酬劳,不要有图报心理,如果接受了酬劳,不论酬劳轻重,别人都会认为是与你做了一次“人情结算”,以后还会再来找你进行交易,而你碍于交情更难推脱。

总之,能否安全跨越“熟人陷阱”既考量党员干部的智慧,也考验党员干部的党性。重情义而不意气用事,念亲情更要讲民情,只有坚持“情为民所系”才是最大的情,才是真正有情有义的党的好干部。(文山州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