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层腐败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发布时间:2016-07-11 15:35:25   来源:大理州纪委

近年来,发生在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案件比例一直较高,基层干部工作直接面对百姓,直接参与项目落实、资金分配,也是惠农强农政策的直接决策和执行者,在安排落实项目、资金、物资分配兑补和资产资源处置等过程中,有的暗箱操作;有的分配不公,优厚亲友;有的雁过拔毛,趁机捞一把;有的虚报冒领,化为已有等等,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下面,笔者结合实际,谈几点对策思考。

一、成因分析

为什么基层案发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一是对村组干部教育不够是导致基层“苍蝇”成群的一个重要因素,不懂党纪党规,在利益面前“无知者无畏”等情况存在,纪律和法律意识淡薄,把集体财产当成私产,有的账目混乱,甚至出现经手几十万资金不做账,只有流水账,村组干部报销虚开发票普遍。二是基层监督体系和职责还未理清,主责主业未履行到位。乡镇纪委在“三转”后职能职责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存在不想监督、不好监督、不下决心监督问题。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还没有与监督职能相适应、受约束,没有形成制度,乡镇农经站监督效果差,“村账乡管”制度得不到落实,导致一些村官胆大妄为,基层“苍蝇式”腐败难以消除。形成城乡结合部村官腐败案件易发多发,情节严重、数额巨大的特点。三是思想认识不足,监督不到位。会议安排多,跟踪落实和主动出击时间少。四是对制度执行监督不够,对群众反应的问题或捂或拖,担心影响形象,不愿深查或查处不力,助长基层一些村组干部侥幸心理、胆大妄为。

二、整治查处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对策建议

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直接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侵蚀党的执政根基,人民群众反应强烈、深恶痛绝,影响干群关系,影响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应及时予以解决和处理。

(一)切实加强基层干部思想教育,做好基层工作。县乡村三级换届已结束,加强对“三委”班子党规党纪及法规教育、加强财务培训、警示教育,在基层扎实开展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财务管理业务知识培训和法律法规培训,有序组织乡镇各站所各村干部到警示教育基地学习,解决法纪观念淡薄问题,在心灵深处知纪懂法,产生敬畏。

(二)健全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监督执纪问责体系,调研制定如何加强完善乡镇纪委监督方面和如何抓好村民监督委员会方面方法措施,多组织开展乡镇、村监督委培训,特别是实行“三转”后如何提高监督执纪能力和业务水平问题,扩大培训面,提高整体业务和监督能力。有效解决本地乡镇纪委书记不好监督的问题,积极探索县内的乡镇纪委书记也要进行异地交流模式。

(三)实行定期重点检查。州、县、乡三级监督执纪部门要形成统一协调机制,经常性监督,特别是每年州级部门下达的重大惠农资金,重点选择,直接跟踪到村、到户进行抽查,每年到村1—2次,形成震慑力,对苗头性问题及时早提醒、早纠正,防止演化成大问题,这也是实践“四种形态”的有效方式。

(四)督促发挥职能部门监督作用。州县相关主管部门下达项目和资金后,如何监督落实好本身就是职能部门自己工作的一项职责,纪检干部要深入主管部门熟悉掌握对口部门工作,对项目及资金要经常性过问检查,特别是项目内容、用途、资金来源、前期工作、实施情况、拨付情况、绩效评价等,经常到县乡村及村民小组跟踪调查、电话过问、书面询函、踏看现场、入户调查等,这些都将会起到积极监督提醒作用。

(五)深入开展抓早抓小。实践四种形态最基础、最根本措施抓早抓小,好比发现小病要及时医治。实践好第一种形态是基础、是关键。“严管就是厚爱、治病是为救人”,许多干部因没有及时发现挽救和医治而毁了自己、毁了前程、毁了家庭。要抓住保护好“森林”大多数,经常抓、抓经常,这是一种严管厚爱。执纪监督部门不能守株待兔,要经常到对口、联系部门、县乡村一线检查,主动深入监督,形成经常性监督的震慑效果,让主动上门形成常态、形成共识,只有抓好平时监督教育,才能防患于未然。(大理州纪委  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