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案案情复杂、涉案数额之大、人数之多,大理州近年来少见……”谈起云龙县苗尾乡套取私分移民资金案件,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纪委副书记杨永生认为,现在执纪审查的案件数量比以前大幅增加,不管是纪律审查者,还是执纪审理者,都需要克服惯性思维,体现纪律特色,以纪律为尺子,不同的问题必须用不同的方式去处理。
今年5月18日,历时3个月的云龙县苗尾乡套取私分移民资金问题查处工作画上句号。整个审查过程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和实事求是、不枉不纵的原则,分问题大小、严重程度,按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区别对待,共对46人做出处理,其中批评教育14人,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6人,党纪重处分和重大职务调整4人,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9人,司法机关直接立案侦查13人。
拔“烂树”——
坚决根除“毒瘤”
这一系列违纪案件的查处,还得从一封举报信说起。
2016年2月16日,春节刚过,大理州纪委收到省纪委第六纪检监察室交办的一封信访举报信,举报内容多达16页,反映云龙县苗尾乡弄虚作假、套取、骗取私分电站移民资金等问题。云南省委主要领导和省纪委主要领导对信访举报问题作了重要批示。对信访件反映问题进行初核后,大理州纪委成立专案组,对匿名举报信反映的问题深入调查。
调查发现,云龙县苗尾乡套取移民资金私设小金库、私分挥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余元,以及乡、村干部合伙套取移民资金、串通投标等问题。
“苗尾乡党委原书记杨志宾,原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段文军在任职期间,安排虚套移民资金、扶贫资金、库区巡查资金、学生医疗救助资金、信访专项经费等共412万余元私设小金库,大部分用于吃喝、肆意挥霍、节假日慰问及私分。”参与查办此案的大理州纪委第二纪检监察室主任杨灿东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后,中央和省、州三令五申,严禁损害群众利益,但云龙县苗尾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依然胆大妄为、肆无忌惮、顶风违纪,侵害群众利益,杨志宾、段文军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并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治“病树”——
落实“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
一封举报信,引出38个具体问题,牵扯出46人。移民资金变成了众人私分的“唐僧肉”,他们把手中的权力视为谋取私利的工具,相互勾结、共同作案,造成了从乡一级到基层站所,从乡领导到普通干部,从村“两委”到村民小组的群体违纪违法。
既要盯住拔除少数“烂树”,更要治“病树”、正“歪树”。如何坚持动辄则咎、用纪律尺子衡量党员干部的行为并作出恰当处理,成为摆在调查组面前的紧迫问题。
“案情复杂、人数多,材料看了无数遍……尽管有思想准备,但还是没想到那么多,大大出乎意料。”参与执纪审查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立案审查过程中,大理州纪委始终突出纪律特色。在纪律审查环节,将违反“六大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和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作为审查重点,对照党章党规党纪衡量、处置违纪问题;坚持快查快结与深挖细查相结合,发现违纪问题、查清主要违纪事实、固定关键证据后及时处理,违纪的给予纪律处分,涉嫌违法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规范审理报告格式,用纪言纪语描述和报告违反党纪的情形和后果,真正体现和落实纪在法前的要求。
考虑到该案涉及人数多的情况,专案组反复分析研判,理清思路,先点后面,从村级入手,以苗尾乡水井村、苗尾村、乡移民站、乡政府相关重点人员为对象,以学党章、重温入党誓词、做思想工作为切入点,唤醒谈话对象的党员意识,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核查工作。
“水井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尹雪刚,违反廉洁纪律,违规报销燃油费3500元;参与虚报套取项目资金进行集体私分,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违纪资金按规定予以收缴……”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专案组对20名党员干部作批评教育、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占比43.47%。
严问责——
把板子打到实处
“苗尾乡原乡长罗树翔在任职期间不履行主体责任,挪用移民资金400万元用于廉租房建设至今未还,套取农村危房改造资金110万元私设小金库并参与私分公款,受到留党察看一年、行政撤职处分。乡纪委书记董晓凯对抗组织调查,对身边长期存在的套取资金私设小金库、串通投标、滥发津补贴等问题疏于监管,被开除党籍,降为科员,调离纪检岗位……”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案件调查组敢于动真碰硬,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4名乡党委、纪委主要负责人因履行“两个责任”不力被查处。此外,落实“一案双查”要求,分管联系苗尾乡的云龙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建荣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云龙县移民局局长杨云珍对移民资金监督管理不到位、工作失职,受到党内警告处分;云龙县纪委副书记杨成贵履行监督责任不到位,受到免职处理,并调离原单位。
云龙县一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一案双查”倒逼主体责任、监督责任落实的效果立竿见影:“作为部门一把手,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严格管理好单位里的每一名干部;纪委也要把自己摆进去,手电筒既要照别人,也要对着自己照。”(本报记者 杨大庆 通讯员 施萃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