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岭要闻 > 正文

抚今追昔 寻访澜沧最后的中国远征军抗日老兵

发布时间:2015-08-31 10:28:20   来源:普洱市纪委

一部《我的团长我的团》在全国热映之后,普通观众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段历史,甚至有些观众还认为这是一段纯属虚构的历史。在澜沧县民政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们寻访到了真实经历过那段历史的抗日老兵陈子精。通过他的讲述让我们了解了这段鲜为人知、多年来寂寂无闻的历史。

1942年,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和抗战"输血线"--滇缅公路,一支中国部队出征滇缅印抗击日军,他们立下赫赫战功扬威异域,他们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他们,被称为中国远征军。今年已经97岁高龄的陈子精老人是他们中的一员。人生如白驹过隙,作为一名亲历了滇缅战场生死之战幸存下来的年迈老兵,回首往事,心中起伏难平。

陈子精于1937年在广东参加国民革命军,在第六军五十五师四营十四连任排长。并于1942年参加远征军到缅甸腊戌、景栋等地抗日。今年97岁的陈子精是澜沧县远征军中唯一活着的抗日老兵,年近百岁的他依然耳聪目明。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老人的思绪似乎回到了70多年前那刻骨铭心的往事中去,许多为国捐躯的战友的音容笑貌和英雄事迹都一一浮现眼前。

陈子精告诉我们,远征军第一阶段入缅进行防御作战,虽然广大将士浴血奋战,屡挫敌锋,在同古防御战、斯瓦河阻击战、仁安羌解英军之围和收复棠吉等战役战斗中打了一系列漂亮仗,甚至将日本侵略军逼到了泰国一带,但是整个阶段作战在总体上全面溃败,丧师惨重,失地千里。

在一次战役中,他所在的部队遭到沉重打击,死伤惨重,而他也是幸运的从死人堆里捡回了一条命。之后他跟随着远征军残部经孟连方向退回到了国内,并辗转流落到了澜沧县谦六乡大桥头村,和许多远征军士兵一样,不愿参与国共内战的陈子精老人选择了在这片土地上安家。

动荡的时局让他没有半刻的喘息机会,也让他再一次投入到新的斗争中去。1948年,谦六乡各族群众在当时的民主进步人士傅晓楼的率领下,组织了武装力量,发动了争取民族自由和独立的起义。本想安分过日子的陈子精在傅晓楼的极力劝说下加入了这支革命武装队伍,也就是后来的边纵十一支队。后由于在边纵十一支队的出色表现,陈子精还于1949年4月被组织推荐参加了普洱军政干校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陈子精在谦六乡大桥头小学教书,并担任过大桥头村的粮仓管理员。然而他的一生注定就不是平静的,因为过去的历史问题牵连,陈子精被错判4年半的劳教,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平反,并于1996年9月光荣离休。

老人不太愿意向记者说起这段对他来说不太“光彩”的岁月,因为它不但给自己带来了屈辱,还给家人带来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以及长达40多年的歧视。

这位耄耋之年的远征军抗战老兵,总是把当年战场的峥嵘岁月深藏心中,只字不提,甚至连他的老伴都不知道他曾经是参加过抗日的民族英雄。当今年7月初国家民政部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及时将符合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临时生活救助以及社会福利保障条件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相应保障范围,老人才肯对家人讲述当年在中国远征军的经历。其实,相对于物质方面,像陈子精这样的抗战老兵更需要精神层面的关怀,尤其是对远征军抗战这段历史的认可。他们不怕死,他们要的是军人的“尊严”。

随行的澜沧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时间的流逝,留给老兵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们可以做的,更多就是带去一片关怀,一份温暖。

陈子精老人虽然年近百岁,却依然风骨犹存,他耳聪目明,虽然口齿不太清晰,但是他依然能唱出当年中国远征军的军歌和那首在远征军中传唱度极高的《中国远征军军歌》,关于中国远征军的记忆已经深深的烙印在他心中,无法抹去。

如今,老人在澜沧县谦六乡大桥头村过着平静而殷实的生活,闲暇之余还充当起了村小学的义务辅导员,向孩子们讲述当年的历史,教育孩子们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六十多年的风霜雨雪,曾经的勇士已经从当年的热血青年变成白发老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清贫中默默地走完或即将走完他们人生的最后路途,回首历史,他们无怨无悔,尽管我们曾一度将他们遗忘,但战士精神不会离去,当年反抗暴力反抗侵略的壮士们也不应该在歌舞喧嚣的尘埃中悄然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