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两年多,问问干部群众,纠正“四风”难不难?——从善如登,怎能不难!难就难在要识破种种伪装和变异,防止“四风”伺机反弹。正如网友们所言,变异的“四风”隐秘性更强、危害性更大,任其兴风作浪、扩散蔓延,后果不堪设想。但你有“隐身衣”,我有“照妖镜”,任凭不正之风“七十二变”,却终是逃不过监督者的“金睛火眼”。
前不久,本报记者深入基层进行调研,陆续推出了“警惕‘四风’新动向”系列报道,揭开了“四风”变种的神秘面纱——送现金、实物容易被查?有微信红包、支付宝转账、电子礼品卡等“送礼神器”来帮忙。公车私用盯得紧?可以给公车定制“假牌”,随时“变装”。不让大操大办宴席?来个化整为零,分开宴请。办公用房超标了?多放几张桌椅、屏风,谁知道多少人在一起办公!公款吃喝行不通了?选个偏僻点的“农户”、“山庄”,把门关起来,雇人做饭,让有钱老板埋单,如此妙计足以“暗度陈仓”,等等。
潜藏,是为了避开锋芒;变异,因为感受到压力。“四风”问题不再敢明目张胆地在群众面前嘚瑟,而是穿上“隐身衣”、钻进“青纱帐”,这本身就说明正风肃纪“重拳”出击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清醒认识到成绩,就有了信心,有了步步为营、积小成为大成的动力。
当然,问题更要说透。时下,虽然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压制住了不正之风的嚣张气焰,但那些心存侥幸者并没有死心。有的单位自以为高明,和监管部门玩起了“障眼法”,打起了“游击战”;有些党员干部思想认识错位,依旧认为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只是“一阵风”,刮过去就没事了,存在等等看看、踏着红线不越线、绕道走等想法。说到底,侥幸心理一天不除,“四风”问题就不会绝迹。
实践证明,打消侥幸心理光靠思想教育还不够,必须在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上下功夫,要在全社会范围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强化不敢、知止的氛围。
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聚焦突出问题,紧盯“四风”的新形式、新动向,警惕穿上“隐身衣”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查处公款吃喝、旅游和送礼等问题。这为深入推进纠正“四风”工作指明了方向。
紧盯“四风”的新形式、新动向,一方面要把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始终坚持下去,另一方面必须突破监督总用“老方子”、靶向只是“车”和“吃”、“异地违规”难查办、总是纪委“一家忙”等过时套路,开动脑筋,谋划创新,在强化党的自我监督的同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发挥新媒体、新技术作用,形成无处不在的监督网。
无论是中央纪委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开通的“四风”举报直通车、在网站手机客户端上开通“反‘四风’一键通”举报窗口,还是基层纪委推出的“‘四风’问题人人拍”网络监督软件,都是有效管用的探索实践。借助科技与网络的力量,搭建更便利、更快捷、更直接的全天候、宽领域监督平台,就是为了充分释放群众和媒体监督正能量。只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监督,就如同瞪起一双双“金睛火眼”、设立一处处监督哨,让变异的“四风”问题原形毕露、无处藏身。
发现问题是第一步,严肃处理才能形成更有力的震慑。无论是在日常,还是重要节点,监督执纪者都不能松懈、麻痹,要常抓常严。只要发现了“四风”问题,就必须及时惩治、不留情面,而且还要点名道姓通报曝光,让不收敛不收手者长个记性,也让心存侥幸观望者明白:莫伸手,伸手必被捉,顶风违纪没有好果子吃!(记者 闫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