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作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5-03-02 17:08:15   来源:云南省纪委

作风,是人们在社会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的行为取向和风格特点。自古以来,人们就用风俗、风范、风尚、风致、风格等词语对作风的内涵进行描述,从这个角度而言,作风应该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很难改变。然而,在现实中,人都是有惰性和趋利性的,自我放纵的诱惑力往往大于制度约束的吸引力,这就导致了思维的波动性和作风问题的变异性、顽固性及反复性,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把作风建设抓在手上。

一、当前作风建设面临的形式

一是发展形势的紧迫性要求我们必须把作风建设始终抓在手上。关于发展,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任何时候都是第一要务,任何时候都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器和晴雨表。刚刚胜利闭幕的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再次吹响了加快发展的集结号,再次明确了跨越发展的新要求、新举措。龙陵同样与全省各地一样,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仍然是我们工作的主旋律和重中之重,就当前而言,我们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和问题。从一产来看,烤烟受双控的影响,难于再扩大种植规模;石斛产业正处于自我修复调整期,难于短时间内增加产值;林果产业生产周期较长,经济效益短期内还难于显现;黄山羊产业还处于扩规模、打基础阶段。而传统的甘蔗产业、生猪养殖由于受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目前困难重重。从二产来看,支撑工业经济的工业项目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同质化严重,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同时,受碳制还原剂、电力供应、科研攻关等方面的制约,工业产能利用率低。可以说我们曾引以为豪的工业,已走入了发展的瓶颈。从三产来看,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三产发展目前同样举步维艰,我们主打的三张牌,黄龙玉、温泉养生,由于受高中端市场的影响,与此相伴相生的餐饮住宿、购物养生消费市场低迷;而抗战文化又受设施条件不够完善所限,带动效应还没有凸显。从招商引资来看,除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外,由于政策条件难于突破、自然地形地貌复杂,导致单位投资成本过高,难于形成投资的洼地,招商工作任重道远。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如何克服?等是等不来的,依托上级的支持也仅是杯水车薪,而非治本之策,关键还得靠我们自己,靠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用开拓创新的勇气、务实肯干的操守、敢于担责的作风来达成。为此,我们必须把作风建设始终抓在手上,做好产业、项目、干部“三篇文章”。

二是不良作风的变异性要求我们必须把作风建设始终抓在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八项规定到各种禁令,从公款送礼到严管公务接待,从舌尖到车轮,从办公室到会所,在进一步细化规定和严明纪律的同时,在第二战场,从重拳出击、刹风整纪,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可以说各级党委政府对作风管束越来越严,权力约束越来越紧,官员被套上了“紧箍咒”,布满了高压线。这些要求和措施,一方面有效规范了干部的从政行为,刹住了一些不正之风蔓延的势头,拉近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距离。而另一方面却又产生了不良作风的新变种,那就是“为官不为”。当下为官不为的议论不绝于耳,当官没意思也成了部分领导干部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且大有化为实践、破土而出的迹象。所谓“为官不为”,首先是“不会为”:对本职工作不学习、不研究,当“打擦边球”、“闯红灯”、搞规避变通、靠吃喝处感情、送礼拉关系跑项目等传统打法不能用的情况下,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有的甚至束手无策。其次是“不想为”:安于现状,看摊子、守位子,推着干、看着干,工作热情减弱,进取意识淡化,不愿吃苦受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再次是“不敢为”:一怕触及利益、得罪人,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患得患失;二怕工作失误,冒风险,把不出事作为最大的原则;三怕媒体炒作、成热点。如果任凭这“三不为”成蔓延之势,那它带来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比腐败更可怕。为此,我们必须把作风建设始终抓在手上,不让党纪条规的约束成为少数干部为官不易、“为官不为”的借口。

三是不良作风的顽固性要求我们必须把作风建设始终抓在手上。不良作风中的“节日病”,其顽固性尤为突出。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特别讲究“礼尚往来”,尤其注重“节日人情”,这原本是好事。但在官场,这种好事通过千百年来的演绎却变了味,“节日人情”成了逐利者大肆收受财物的重要节点;逐名者拉近依附关系的重要平台;享乐奢靡者公款消费、以公待私的重要时机。于是乎下级用公款给上级送礼成了理所应该,上级收受下级馈赠成了理所当然。这种官场文化久盛不衰,成了官场千百年来的一条潜规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连串“组合拳”的打压下,在一次次的“亮剑”行动中,“节日腐败”虽然得到了极大的遏制,但这种不良风气还在顽固的垂死挣扎,转入更加隐蔽的地下,虽然比较低调、有所收敛,但仍有市场、仍有追随者。为此,我们必须把作风建设始终抓在手上为此,狠刹节日期间公款吃喝、公款送礼、公车私用等陈规陋习,确保令行禁止,文明过节。

二、关于作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要始终把深化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作风建设的着力点,紧抓不放。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质,就是作风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可以说,抓好教育实践活动,就抓住了作风建设的牛鼻子。一要紧抓学习教育不松手。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没有思想上的觉醒,就没有实质上的行动,而思想的觉醒就在于学习、在于教育。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强党性修养,筑牢群众观点;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认清形势、把握大势;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正视存在问题,找准努力方向,从而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二要紧抓立行立改见成效。每一名教育实践活动参学对象的整改事项都已经作了公布,也就是意味着已向组织、向社会作了庄重的承诺。落实承诺、兑现承诺既是说到做到的责任担当,更是检验每一名参学对象在整个活动中是否真学、真懂、真用。立行立改,落脚点在“改”字上,这个“改”,就是政治素养的内在要求,这个“改”,就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抓手,这个“改”,就是群众满意的最终体现,因此,务必高度重视,做好“改”这份答卷,确保改出成效。三要紧抓建章立制促长远。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而制度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固化作风建设的成果,那就必须致力于作风建设的制度化。在第三环节要紧盯制度建设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制度的功效得到最大化。要紧盯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遵章守纪化为习惯、成为必须。

第二,要强化定量考核,以工作实绩检验作风建设的成效。作为公职人员,作风的好坏,更多的是体现在是否履职尽责,而衡量是否履职尽责,更多的是体现在目标任务完成的如何。因此量化目标,定量考核,以实绩来反映干部的工作作风是抓实作风建设的关键。一要确保考核目标设立的科学性。既要着眼于国内、省内的发展大势,又要兼顾龙陵的实际,既不好高骛远,又不固步自封;既要兼具激励性更要兼顾可操作性,既要看客观条件更要看主观表现。二要确保目标实施过程的严肃性。一方面要围绕时序抓进度,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及时纠偏、指出存在问题;另一方面要动态化掌握工作进展,分清客观实际和主观努力,便于秋后算账。三要确保考核结果运用的权威性。考核结果的运用成效如何,决定着考核的约束力和吸引力,也体现着干部管理任用的导向问题。作为考核结果运用如何实现最大化,我个人认为在兼顾物质奖惩的同时,更要看重以实绩来评价任用干部的权重,而且要真刀真枪、刺刀见红,只有这样考核对象才会敬畏考核、尊重考核,才会激发出落实考核事项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使以实绩评价任用干部真正成为导向、而凝聚发展的正能量;也只有这样才会让那些“为官不为”的官老爷有所触动、有所事为;同时也才能回应那些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老实人干有所值,从而真正树立起考核的权威性。

第三,要加大执纪问责力度,重拳出击铁腕整治。执纪不严不足以让人警醒、形成震慑,追责不力就不能杀一儆百、以儆效尤。要确保作风建设取得实效,就必须重拳出击加大执纪问责力度,增加顶风违纪的成本代价。一要坚持大处着眼、细微入手。就是要做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既从大处着眼,不断健全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做好“行千里”的打算。又以“始于足”的态度从细微入手、细节抓起,于细微之处显精神,细节问题见端倪。也就是说:如果连上下班纪律都不遵守,还如何谈爱岗敬业、创先争优;如果连办事服务态度群众都不满意,还如何践行群众路线、筑牢群众观点;如果连各种禁令都敢随意践踏,还如何确保不搞变通、不打折扣。因此,也只有抓住了这些小事小节,小恶才不会酿成大错,苗头才不会变成行为,才能达到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成千里的目标。二要保持作风整治的持续性。就是要紧扣元旦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国庆、周末街天等重要节点,就是要紧盯菜市场、早点铺、农家乐、KTV等重点场所,就是要突出窗口单位、服务行业、要素保障部门等关键领域,就是要围绕“三难”、 科所恶、为官不为等“四风”问题,加大明察暗访的力度和密度,形成点线结合、相互交叉的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确保每年对乡科级干部的暗访抽查不少于10%,对股所级干部的暗访抽查不少于20%。三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的腐败和反腐败两军对垒,呈胶着状态”。“在反腐败问题上,必须拿得定注意,下得了狠手”。据此可以判断,反腐败斗争已到了十分重要的关口,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前,就是要重点查处十八大以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党员干部。并严格执行“一案双查”制度,严肃倒查相关领导是否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做到有责必究、权责对等。(陈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