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宁洱县农村婚丧嫁娶事宜大操大办情况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1-06 14:53:57   来源:普洱市纪委

近年来,普洱市宁洱县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在婚丧嫁娶宴请操办方面,出现了互相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不但消耗了当事者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增加了群众的经济负担,亲朋好友忙于送礼,疲于应付,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一、基本现状

通过走访调研,绝大部分干部群众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礼钱越随越多、酒席越摆越贵、场面越办越大等陋习恶习深恶痛绝,但只是内心反对口不敢言,行动上更不敢违反,谁也不敢破这种陈规陋习,怕被人骂“小气”、骂“不孝”。村看村、户看户,相互卯着劲攀比谁家的事办得“像样”。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风俗习惯以及攀比心理造成的大操大办的现象一时难以消除,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铺张浪费严重。在我县办喜宴一般为两种,一种是在饭馆摆酒席,另一种是在家中自办酒席。在饭馆设宴一般12至16道菜,还要外加烟酒、水果,由于酒席费用高,菜量过大,一般情况10 人一桌的酒席吃不完,造成很大的浪费。在家设宴花销更大,按当地习俗,婚礼头一天就要“搭亲棚”、杀猪宰牛为婚宴做准备,婚礼后一天又要“拆亲棚”送远亲,婚礼前后三天,天天都要宴请亲朋好友。婚宴一般10至12道菜,8人一桌,还要准备大量加菜,根本吃不完,天气凉时可以留到第二天吃,若天气炎热食物容易变质时就只能全变成泔水了,造成大量的食物浪费。这种现象在全县范围内普遍存在。

(二)讲排场,比阔气。有的群众认为,结婚是人生的一大喜事,过去受穷没办法,如今有钱了,无论花多少都舍得。有些父母给子女操办婚事,比阔气、讲排场,认为结婚是孩子一辈子的大事,一定要办得体面像样。我家这样做,他家跟着学,一家看一家,一家比一家,相互攀比,花费惊人。这种现象在县城附近的村寨比较突出,结婚都要用花车,车还必须是高档车,车少档次低就感到寒酸,因此,到处求亲告友,拉关系联系车辆,或是花钱租车,少者6-8 辆,多者十几辆,而且时兴照婚纱照、婚礼摄像。在婚宴方面,则是规模越摆越大,摆四五十桌已属常事,有的已超过百桌;烟酒的档次也不断上升。

(三)礼金越来越高。人情消费“礼尚往来”、“水涨船高”在群众中已形成了一种不良风气,礼金数额直线上升,从过去的30元、40元,如今上升到最少60元一般100 元,村干部则少则100 元,多则数百元。农村一个家庭每年随礼少则 3000-5000 元,村干部多数在5000 到8000 元。“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由“人来人往”向“钱来钱往”发展的不良习俗,致使不少群众在“人情风”面前不堪重负,给人们造成不同程度的负担。有的群众为了不得罪亲朋好友或为给自己撑面子,不惜举债随礼、盲目攀比、大操大办。尽管近几年我县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但就大多数工薪阶层或农民家庭而言,婚丧事宜大操大办无疑是为自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人们都戏称请柬为“红色炸弹”、“罚款单”。

(四)宴请名目越来越多。在原有婚丧习俗操办的基础上,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与人之间攀比心里愈发严重,出现了借助满月、乔迁新居、祝寿、生日、升学、入伍等事宜开展的宴请活动。每年冬季,请吃年猪饭成了农村群众的头等大事,村寨里各家各户轮流坐庄,烧肉喝酒,宴席少则十几桌,多的达二三十桌,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养的几头猪几乎都消耗在宴席上,且有的人家还杀羊宰牛,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据走访了解,宁洱镇、普义乡等地不同程度的存在借孩子十岁生日,大宴宾客的现象。

(四)宴请范围不断扩大。过去请客,即使是同村的也要是亲戚才会邀请,如今只要认识,不管是否熟悉有的甚至只有一面之缘都有可能被邀请,被请者都不记得对方是谁,去吧,随礼钱是笔大开销,不去吧,又怕日后碰面尴尬,左右为难。

二、造成的危害

(一)阻碍社会健康发展。虽然农村条件越来越好、家底越来越厚,但如果不加珍惜,随意挥霍浪费,即使金山银山,也会被吃空挖净。加之操办婚礼成本太高,有的农村青年因家庭贫困,无钱结婚,农村光棍增多,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二)败坏社会风气。奢侈之风除了物质上的浪费,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腐蚀。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贪图享乐、奢侈浪费,不仅会消磨个人意志、淡化理想信念,而且容易形成物欲喧嚣的不良的社会风气,助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

(三)助长了封建迷信活动。祝寿、丧事等事宜还有一套带有封建性质的办理程序,在丧事操办中,很多本已绝迹的旧风俗、旧习惯、旧传统又纷纷卷土重来,甚至出现了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助长了封建迷信活动。

(四)影响了家庭和睦。婚丧费用开支过大,给群众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有的兄弟几人在分摊债务上引起纠纷,造成兄弟不和,妯娌反目。

三、原因分析

一是农村群众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现在大部分农村群众物质生活普遍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基本告别贫穷落后境地,但是文化素质并没有随着钱袋子鼓起来而有所提高,精神生活相对还是比较贫乏,有了大操大办的物质基础后,把更多心思和精力放在了操办客事上。

二是攀比心理所致。一部分人虚荣心作怪,相互攀比,婚丧嫁娶总想讲排场,搞得热热闹闹,以显示自己的身价和地位,有的家庭的确经济比较困难,无力大操大办,家中无钱,宁肯借钱、贷款也要赶上潮流。

三是补偿心理所致。由于人情风越刮越盛,人情债越积越多,一些人认为原来送出去的礼金太多,遇事不操办自己会吃亏,有的人不惜刻意在生活中“制造”各种值得庆贺之事,以达到收回礼金的目的。价值观向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倾斜,在行动上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慢慢变得麻木不仁,反过来又进一步助长了不正之风。

四是处理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问题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2013年12月12日云南省纪委出台了《关于规范领导干部办理婚丧喜庆事宜的暂行规定》,市、县也相继制定了相关规定,对我县领导干部办理婚丧喜庆事宜进行规范。然而对于老百姓更多的只能用说服教育的办法予以启发引导,同时谁也不愿扫了大家的兴,加大了处理这一问题的难度。

四、建议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了本是极其平常的婚丧嫁娶活动,变味走样,形成“人人喊打,又人人参与”的怪现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制定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比如制定食品浪费惩处措施等,同时严肃查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家里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事件,加强做好群众的说服教育工作,形成良好氛围,创造适宜环境,以实际行动移风易俗,把婚丧嫁娶事宜办成即符合我县当地风俗、人情味浓厚,又不增加大家负担的事情。根据调研,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强化宣传教育,努力提高人们勤俭办理婚丧事宜的自觉性。要充分运用电视、广播、网络、标语、宣传栏、群众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和县政府关于丧葬改革的有关规定;以“移风易俗、勤俭节约”为主题,编创小品等文艺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移风易俗厉行节俭的意识在广大人民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在社会上形成一个“树文明新风光荣,搞陈规陋习、大操大办可耻”的舆论环境。同时,注意抓好典型,引导群众自己教育自己,对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先进典型,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要给予曝光。通过宣传教育,帮助人们破除封建落后意识,深刻认识勤俭办理婚丧事的重要意义和铺张浪费的危害,自觉同各种陈规陋俗作斗争,形成一种健康文明的良好社会风气。

二是党员和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要带头或教育子女不大操大办,不铺张浪费,搞好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要敢于同落后封建旧俗和各种不良风气作斗争。同时,将移风易俗纳入干部考核机制,表彰奖励先进典型,形成示范效应。对违反规定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的给予相关责任人党政纪处分,点名道姓公开曝光。

三是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各部门要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各级党组织要把“革婚丧陋习、树文明新风”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每年开展一次以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月活动,要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做俭约办理婚丧喜庆事宜活动的明白人、倡导人和参与人;各乡镇都要制定、完善乡规民约和具体措施,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各级团组织、妇联、工会要重点做好妇女、青年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带头移风易俗,倡导集体婚礼、厚养薄葬等文明新风。民政部门要严把丧葬改革关,大力提倡骨灰进公墓。宣传、新闻单位要抓好典型,搞好宣传,并把移风易俗活动同文明村、文明单位的评比结合起来,在社会上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强大合力。

四是村两委要积极抓好移风易俗工作,引导村民简办婚丧喜事。一方面依托各村组已有的活动场所,实行客事定点办理,统一客事办理的规模和宴请标准。另一方面成立红白理事会,来规范全村婚丧喜事办客的标准,并且将这些标准提交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加以制定和完善形成村规民约,成为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对认真遵守规定的村民给予奖励,对违反规定的给予惩罚,逐渐树立文明节俭的良好风尚。

一个家庭的富裕,离不开开源节流、勤俭持家;一个国家的强大,需要全民养成节约习惯、形成勤俭之风。全社会都要警醒起来,坚决抵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共同培育积极健康的文明风尚。(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