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的背后是改作风

发布时间:2014-10-21 11:23:58   来源:大理州纪委

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及《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标志着“沉睡20年”的全国范围内公车改革全面启动。按照新方案,将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回顾1994年中办、国办联合颁发了《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至今20个年头,期间有多份中央文件涉及公务用车改革,但这20年间,公车改革“沉睡”了!究其深层次原因,最根本的还是一些领导干部享乐主义、崇尚奢靡及要“高人一等”的“官本位”思想作祟,存在着既得利益和私心杂念,分不清公私界限,把“出有车”当成一种福利待遇,当成一种“地位”、一种“象征”,走不出“大小是个官,要坐四个圈”的误区。“再锋利的刀,也削不了自己的刀把”。车改难,难就难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如果既得利益者不能真正削减自己的利益,那么,公车改革永远只会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触动既得利益的魄力,公车改革则很难改得动。当前,正值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狠刹“四风”之际,顺应群众呼声,中央强力整治车轮上的腐败和奢侈,更多彰显的是深化改革的勇气和深化作风建设的决心,意义绝非仅限于公车改革自身。

“车轮上的问题”由来已久,积弊日深。长期以来,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追求奢靡享乐,公车要超标买大排量、高配版,“屁股底下一栋楼”;有的地方公车使用“三三制”:即领导公用1/3,领导私用1/3,驾驶员私用1/3;有的领导干部甚至有“三驾马车”:城里坐轿车、下乡坐大排量豪华越野车、考察坐高档商务车;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官不大、谱不小”,不给派车就不下基层,甚至出门几步要“轿子”随行。久而久之,一些干部屁股坐得软了,步子迈得少了,便宜占习惯了,自然也就吃不了苦,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这种“轿子抬出的老爷式作风”在与群众间竖起了厚重的层层“壁垒”,不仅拉开了与群众的距离,更弱化了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引发群众的强烈不满。

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风、政风就就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执政地位的牢固与否,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公车改革既是改制度,更是改领导干部的固有“官念”和虚浮作风,对此群众是百分百的赞成。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公车,亦当作如是观。从全面推进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来看,“公字当头”是其鲜明特色。所有参与此次改革的机关和单位,都应该认清公车改革的深层次意义,不管改革涉及的面有多广,推进的难度和压力有多大,都要坚决拥护中央的决定,将公车改革方案执行好。且更应当看到,公车改革不仅是改变现有公车使用管理制度,大幅度降低相关行政经费开支,减轻财政负担,更重要的是改领导干部的作风,最终目的是要推动干部作风的转变,革除掉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老爷式作风”,推动党群、干群“鱼水情深”不断走向深入。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改革之路无坦途。公车改革也是一次深刻的利益调整,要“坚持制度创新、保障公务出行,统筹兼顾、注重政策配套”的原则,妥善处置、平稳推进,务必以更有效的举措、更细致的工作来推进改革。为此,必须确保全面深化公务用车改革,确保此次公车改革改成、改好。但同时也应确保不走极端,做到公车改革城乡有别,防止基层公务停摆。在公共交通出行不方便的县区、乡镇等这些地方,我们必须慎重考虑,不能因公车改革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不敢想像,一般公务车都拍卖完了,若干年之后,政府又出一大笔钱买一批新车回来,那岂不更是资源浪费,务必慎重。所以,保持一定数量的公务用车,成立相对“中立”的车队,并实行刷卡用车制度,各职能部门要用车,由后勤或纪委统一调配,车辆管理部门只认公务车使用卡,不认人,不指定车,按流水编号派车,早上出车库,晚上入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