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症下药“治治病”

发布时间:2014-10-04 14:31:41   来源:大理州纪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要坚持主题不变、镜头不换,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坚决反对“四风”。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为在12个字总要求中,“治治病”是整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归宿和落脚点,是决定活动最终效果的要害。治病要以“救人”为目的,以教育提醒为主,对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严肃批评教育,对违纪者要依纪依规给予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对突出问题要集中力量进行专项治理。

“治治病”的前提是要勇敢地面对和承认自己有病,而不是讳疾忌医抑或抵死不认。《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疾在腠理并不可怕,稍加医治便可去根;一旦病入骨髓,便是无药可救,等于是自己把自己送入坟墓。“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引起了热烈反映。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惩治腐败力度,已打了20多只“大老虎”(省部及以上官员),也拍了一批“苍蝇”,这些害群之马之所以走向犯罪的深渊,就是由于“病”得真了,无法根治,这些教训值得警醒啊!

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那有不生病的”。生病了就要赶紧治疗,那么如何治病才会最有效呢?

经常锻炼“预防病”。党员干部要经常走出机关,接接地气,多到户外、基层呼吸新鲜空气,吸取营养,特别是年轻党员干部刚从学校门进入机关门,更要到基层一线锻炼,只有通过在基层摸爬滚打、长期磨砺,才能积累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才能了解基层群众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有条件的可到延安、井冈山、抚顺、兰考、杨善洲林场等红色旅游基地考察学习,可到先进发达地区学习他们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经验,尤其要多参加警示教育,以案为鉴,防微杜渐,强身健体,切实增强自己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

定期体检“怕得病”。党员干部要经常学习《党章》、中央“八项规定”和《廉政准则》等,要时刻对照,定时检查自己的“身体”,对“病因”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目前,从党员干部队伍的总体情况看,存在着知行不一、不求实效,贪图虚名、弄虚作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精神懈怠、不思进取,追名逐利、贪图享受,讲究排场、玩风盛行,铺张浪费、挥霍无度,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问题。这些“病”虽然只表现在极少数党员干部身上,但却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如不及时加以教育整顿,势必会愈演愈烈,最终将会严重败坏党风,严重影响党的执政根基。因此,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要特别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经常“洗洗澡”和打打“预防针”、吃点“预防药”,坚决杜绝自己染上此类病症。

把好脉搏“找准病”。“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这几句话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枣园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发表的《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虽然时隔已70周年了,但十分管用。因此,党员干部要为自己把好脉,要敢于揭短亮丑,敢于正视问题,敢于承认错误,并拿起自我批评武器,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真正找出自身的毛病,绝不能敷衍塞责、避重就轻;要请别人把好脉,让领导、同志、群众开展批评,批评不防有一点“辣味”,不防“红红脸、出出汗”,千万不要害怕别人指出自己的病,要以虚心诚恳的态度接受批评意见,才能全方位地寻找出自己得的是什么“病”?  

对症下药 “治治病”。党员干部要结合这次群众路线教育,用好《党章》这把手术刀,要 “真治病”,对已经存在的病根,下狠手,动真格,用真药,用好药。绝不能背着治病的名誉,用假药,用可有可无的药,用成本高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药。更不能只打广告不用药,搞形式主义,最终导致隔鞋搔痒,掩耳盗铃,致医者名誉受损,患者积病成灾;要“治真病”,既不能把“甲”病当“乙”病医,开错处方吃错药,耽误患者康复;更不能“头痛医头,脚疼治脚”,只治标,不治本。“治本”,关键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问题,解决好党员干部信仰危机和宗旨意识不牢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只要你得的不是“绝症病”,其他的 “病”都能治好。  

惩前以毖后,治病为救人。落实“治治病”的要求,既要治“已病”,也要治“未病”。从延安整风到现在的历史发展看,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抓一抓就会好些,松一松就会反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因此,要通过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起防病治病、祛邪扶正的长效机制,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持之以恒地落实八项规定,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赵艳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