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派驻机构到派出机构,派驻监督1个单位到派出监督联系10多个单位;从监督联系州、县(市)直单位到监督联系乡镇和中央、省属驻州、县市单位,实现监督联系的全覆盖;从派出党政、群团、财经、教科文卫、人事民政、农林水、政法纪工委、监察分局更名为第1至第7纪工委、监察分局……一项项具体的举措,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纪委、监察局积极探索加强监督的有效做法,更是该州强力推进纪检监察派出机构改革的缩影。
2008年,该州开始推行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革,谈到5年来的运行情况,州委常委、州纪委书记说:“改革是成功的,改革了领导体制、强化了监督职能、理顺了工作关系,为全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做出了实绩。”
改革体制 整合监督
2008年6月,我州制定出台了《关于完善州纪委监察局派驻机构统一管理的实施意见》,拉开了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革的帷幕。
州、县市纪委、监察局统一撤销派驻各部门的纪检组、监察室,归口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州、县市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分别为正处级、正科级机构,解决“低层级机构难以监督高层级机构”及“副职难以监督‘一把手’”等问题。
改革管理体制后,派出机构的人、财、物等由州、县市纪委、监察局机关统一管理,实现对责任主体的超脱监督,解决“内部监督难”问题。
根据年龄结构、工作特点、能力素质等要求,把原来分散派驻在各部门和单位的纪检监察人员优化整合,组成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并充实了一批掌握经济、金融、管理、法律和科技等知识的年轻干部,提高了派出机构干部队伍整体水平。
根据分块负责的原则,明确划定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每个负责监督联系9—11个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群团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纪检监察工作;州纪委、监察局派驻机构由原来的34个缩减为7个,监督检查指导的单位由原来的34个增长为67个。
2012年10月,州纪委、监察局创新推行由7个纪工委、监察分局分别负责34个中央、省驻德宏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联系制度,县市参照州执行,派出机构对德宏州内的所有单位的监督、联系实现了“全覆盖”。
按照分散权力集中单位、部门相对归口、监督力量相对均衡的原则,2013年6月州纪委、监察局派出党政、群团、财经、教科文卫、人事民政、农林水、政法纪工委、监察分局更名为第一至七纪工委监察分局,对原监督检查指导单位进行调整,把权力集中的部门分散在各个纪工委,使各个纪工委都能更加有效地对权力部门进行监督,并调整派出机构联系指导的中央、省驻德宏各单位,对原派出机构人员进行交流重组,优化监督力量。
理顺关系 规范监督
派出机构统一管理后,州纪委、监察局先后出台了《德宏州纪委监察局派出机构业务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德宏州纪委监察局派出机构干部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和《德宏州纪委监察局派出机构后勤保障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明确了派出机构在纪委监察局授予的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履行纪检、监察两项职能,具体行使监督权、检查权、调查权和建议权,直接向州纪委监察局请示和报告工作。理顺了四个关系:纪委、监察局与派出机构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委局机关各室与派出机构的业务指导与合作关系,派出机构与负责部门和乡镇的监督与被监督关系,派出机构与委局机关、负责部门和乡镇的桥梁纽带关系。
纪委、监察局机关对派出机构压担子、交任务,建立了纪委常委分管联系派出机构制度、派出机构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工作情况通报、向纪委常委会述职述廉、对监督联系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结果负连带责任等制度,形成委局机关负责“面”、派出机构负责“片”、乡镇纪委负责“点”的工作格局。
大胆履职 强化监督
各派出机构积极实践探索,建立参与负责部门和乡镇重要决策、领导干部奖惩任免审查、开展日常监督、受理信访举报、查办案件等方面工作制度。建立工作协调、联席会议、督查考核等机制,落实“一岗双责”,实行“一案双查”。通过核实信访、查办案件、作风巡视、专项检查、审阅相关文件资料等方式,对所负责(联系)部门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权力规范运行。同时,不断完善派出机构内部工作流程、考核奖惩、工作日志等制度,加强内控,严格管理。
各派出机构通过举办专题培训,开展警示教育,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龙头,以党政一把手重大事项决策责任档案、单位作风档案、单位制度备案待查等“三项制度”为抓手,提高了监督联系单位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积极性,增强了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得到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
县市派出机构分片联系乡镇纪委,有效监督农村基层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资金的落实,“三务”公开、“三资”管理等,让监督无处不在。
(德宏州纪委宣教室李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