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的临近,东北地区冰雪季日益火爆。为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推动冰雪经济新增长,哈尔滨不断升级冰雪旅游产品,打造消费新场景。图为近日,第二十六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造雪工作已启动,园区雪雕建设同时进行,万名工人全力推进冰建雪景的建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仅要有正确思想和政策,而且要有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这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秘诀。新时代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和船”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提升思维能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自己的科学思想方法,作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增强工作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认识和把握经济规律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就是坚持探索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经济发展如同航船行进,只有遵循规律才能行稳致远。坚持认识和把握经济规律,首先,要深刻理解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注重探索和把握客观经济规律,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深化对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规律性的认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坚实基础。其次,要善于运用规律指导实践。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都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经济规律,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必须”等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经济工作的价值取向、奋斗目标和根本要求。要善于运用这些规律性认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认识和把握经济规律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必然选择。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经济规律,才能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预见能力、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要立足中国国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持续深化对规律的认识,揭示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为经济工作提供新的理论指导。新征程上,要不断提高认识和把握经济规律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新时代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引领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稳”和“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及丰富内涵。强调“稳是主基调,要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谋进”,“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稳和进作为辩证统一的整体来把握,稳是基础,进是方向,两者相互促进。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创新性提出“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的重要方法论,兼顾新与旧、稳与进、当前与长远,要求在推进改革中,先明确方向、构建新体制机制,为“破”创造条件、打好基础,实现新旧转换的平稳过渡。实践证明,唯有坚持稳中求进,在把握大局中谋划发展,在稳健前行中推进改革,才能不断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新征程上,必须在守住根基、稳住阵脚的基础上,在“进”上多下功夫,持续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坚持系统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它要求我们坚持发展地、全面地、系统地、普遍联系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坚持系统观念,要运用全局、整体和战略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自觉在大局下行动,坚持地方利益服从国家整体利益。坚持算大账、总账、长远账,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等。坚持多目标平衡,防止“合成谬误”,把握好时度效;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使各项工作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要辩证处理好经济工作中的各种重大关系。在乡村振兴方面,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面,实施“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方针;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方面,既要加快能源转型,又要保供稳价。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既立足当下又思虑长远,既有创新精神又树牢底线意识。只有运用好系统观念,才能在各领域、各层次、各阶段上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新征程上,要坚持系统思维,全面、辩证、长远看问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科技自立自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确保经济工作科学有效。
坚持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
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一思想既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党的历史经验传承,更是对当前复杂形势的深刻洞察。忧患意识要求我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同时,要全面审视形势,在惊涛骇浪中把稳航向,推动事业行稳致远;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密切关注环境变化,提高预判和防控能力,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坚持底线思维,重点是防止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习近平总书记为经济各领域划出了底线和红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必须坚守安全发展底线;在维护金融安全方面,要防控系统性风险;在农村改革方面,要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和农民利益;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提出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守住底线绝非消极避世、不思进取,而是要沉着应对、迎难而上,勇于攻坚克难。守住底线的关键在于提高领导干部的底线思维能力,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分析研究工作中的风险和挑战。新征程上,必须切实扛起防范化解风险的政治责任,提高对重大风险的预见、应对、处置能力,做到排查风险、心中有数、对症下药、化危为机,坚决守住各领域的底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辩证思维
面对新时代经济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辩证思维的重要性,强调要把握“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为我们提供了系统的思想方法和实践指南。围绕辩证法,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坚持发展地、全面地、系统地、普遍联系地观察事物,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做好经济工作要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既要推动增长,又要注重公平;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围绕“两点论”,强调“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强调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我国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关键在于以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形势。新征程上,要自觉运用辩证法指导实践,统筹兼顾近期和长远、平衡局部与整体,既立足当下、又思虑未来,既有创新精神、又树牢底线意识。
坚持做好预期管理
合理引导社会预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提升政策效果至关重要。这些年来,外部环境动荡加剧,我国经济波浪式前进,各方预期受到波及。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重大判断,立足形势、把握长远,明确回答了经济形势怎么看、经济工作怎么干的问题,有力引导了全社会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巩固了稳定健康的发展环境。坚持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具有丰富内涵:始终强调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认清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前景;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主动预调微调、强化政策协同;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针对性主动引导市场预期。健全预期管理机制,要对经济走向作出准确预判,减少预期偏差。要处理好决策层和经营主体的关系,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要处理好局部短期和全局长期的关系,促进各项政策协同发力,避免“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新征程上,要以科学态度健全预期管理机制,充分利用新技术,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精准高效地平衡各类政策,切实引导、增强和稳定社会预期,确保各类主体坚定发展信心。
坚持战略与策略相结合
战略与策略的辩证统一是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论。战略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为经济发展指明方向;策略则服务于战略,通过灵活多样的具体措施推动战略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这一成功经验传承好、运用好、发展好。增强战略的前瞻性,要求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敏锐洞察机遇与挑战,科学预见和引领未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早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才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强化战略的全局性,意味着制定经济政策时要着眼全局、统筹兼顾,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既要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又要促进区域间优势互补。保持战略的稳定性,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为短期波动所动摇。同时,实施战略的环境瞬息万变,需要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一定程度上保证策略的灵活性。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也要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新征程上,要正确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在恪守战略原则的同时,制定富有创意的工作方法,做到既守正又创新,不断增强驾驭复杂经济局面的能力。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法宝,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智慧。目标导向如灯塔指引方向。它要求我们以实现目标为前提,倒推资源配置、时间分配,链接战略战术和方法手段。目标制定既要实事求是,又要着眼长远,既防止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又要避免不思进取、甘于平庸。问题导向似钥匙开启突破之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问题导向要求我们抓住关键问题深入研究思考,推动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问题是目标的起点,目标是问题的终点。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实践证明,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是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重要经验。新征程上,必须坚持这一方法论,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和“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的行动自觉,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图景变为现实,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坚持法治思维
坚持法治思维是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内在地要求以法治为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坚定树立法治思维,切实增强法治意识,运用法治方式调控和治理经济运行。“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法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的竞争秩序、可预期的行为规则和权益保障,极大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改革和法治“双轮驱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法宝。唯有自觉运用法治理念谋划改革、法治手段推进改革,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导、推动、规范、保障作用,实现改革与法治协调一致、同向发力,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在法治轨道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把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不断提升经济治理的法治化水平,通过在经济建设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全面实施依法治理,以法治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全方位推进经济领域法治建设,将市场运行和政府监管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新征程上,要持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经济行稳致远,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
“抓落实”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工作要求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狠抓落实,并形象地将其比喻为“钉钉子”。这一方法论要求在落实工作中做到精准、持续、有力。精准,就是要找准“钉子”所击中的要害,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持续,意味着不能浅尝辄止,而要连续用力,直至“钉牢”为止;有力,则体现为雷厉风行的行动力和攻坚克难的执行力。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准确把握政策要义,找准落实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要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落实过程中的问题,防止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关键在于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要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找准方向、把握机遇。要坚持久久为功,保持定力和耐心,不断积累小胜利,最终实现大目标。抓落实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正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强大动力。
新征程上,必须系统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提升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真正把看家本领学到手,做到善于把握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关键、把握政策尺度,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续写更加恢宏的华章。(连欣,作者单位: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