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记 | “中华水塔”为何如此重要

发布时间:2021-03-09 07:38:52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打开中国植被分布图,西南部的白色冰川与褐色的高山裸岩之间,有一处被大片翠绿色覆盖的土地,无数毛细血管般的溪流自此发源汇集,一路东去。这里就是三江源地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每年输出600亿立方米清洁水。

位于青海省久治县境内的年保玉则国家公园。(图片来源:新华社)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湿地面积最大、河湖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每年5月到10月上旬,冰川积雪和冻土开始融化,地下水、冰雪融水加上大气降水,给三江源带来丰富的水源。黄河总水量49%,长江总水量25%,澜沧江总水量15%均来自这里。长江是中国第一长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澜沧江是东南亚最大的国际性河流,三大河流贯穿大半个中国,滋养了中华大地,塑造了东方文明。因此,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青海生态战略地位特殊,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视察青海时明确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生态安全建设不仅关系青海自身发展,还关系着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上世纪末,受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因素影响,三江源这片原始沃土呈现退化、沙化危机,周围湖泊及河流也开始干涸。在海拔较高、地处深山的夏季草场居住时,牧民只能赶着牛羊去很远的水源地,来回需要一整天。

为遏制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趋势,2005年起,我国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如今,草青、天蓝、水碧的景象再度归来,个别地区生态状况甚至优于退化前的水平。不仅如此,三江源、祁连山(青海片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通过评估验收,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5%,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7.4%,藏羚羊由最低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现在的7万只左右……近年来,青海用实际行动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一只雄鹰在黄河源头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上空飞翔。(图片来源:新华社)

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三江源腹地,生态地位尤为重要。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果洛州委副书记、州长白加扎西介绍,果洛州坚持生态立州、绿色发展,生态治理成效显著。扎陵湖、鄂陵湖面积分别增大74.6平方公里和117.4平方公里,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湖泊数量增加到5849个,三江源再现“千湖美景”。

地处黄河岸畔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于2019年获得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殊荣,这同样是当地黄河沿岸群众大力保护生态环境的成果。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党委书记毕生忠介绍,国家和省里不断加大对黄河及支流治理力度,贵德县的旅游产业在蓬勃发展,老百姓也凭借生态保护成效鼓起钱袋子。

绿水青山的颜值变高了,金山银山的价值也更大了。“青海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绿色天然的农畜产品。”全国政协委员、民建青海省委主委、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舰认为,应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积极发掘生态潜力,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让更多“青字号”优质农畜产品走向市场,使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姜永斌 文字 李芸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