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房子、美丽的生活、美丽的心灵。如今,行走在广南县莲城镇岜夺新村,房屋崭新、村道整洁、乡风文明,一幅幅秀美的乡村画卷徐徐铺开。
曾经,在岜夺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嫁人莫嫁岜夺村,三年两不收,男人挑担担,女人背背篼。”这既是一种自嘲,更写尽了这个村的落后和无奈。
广南县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全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岜夺村隶属广南县莲城镇,辖14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共有599户2907人,居住着壮、汉、苗、瑶4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4.39%。2017年末,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7户700人,未脱贫102户442人,贫困发生率15.06%。
她的“蝶变”源于云南省纪委监委的倾力帮扶
如今,岜夺新村的村貌变新了!进村的路宽了,到组的路畅了,一条一条纵横交错,绕山入寨;修葺一新的民居掩映绿荫下,若隐若现,整洁优美;51户村民住上小别墅,发展了产业,带来生活的新变化……
如今,岜夺新村的村民“变脸”了!群众的笑容多了,说话的声音更“洪亮”了,邻里间拉家常谈的是甘蔗、蔬菜、生态鸡……
如今,不过是两年时光,奇迹般的变化超出人们的想象,从村头到村尾面貌都焕然一新,希望似新燕在田埂上飞起,美好的春光正大踏步走来。
堡垒:凝心又聚力
脱贫攻坚推进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要跟进到哪里,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就要发挥到哪里。
根据云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冯志礼提出的“每一位工作队员就是一面旗帜,就是一个榜样”的要求,2019年3月,经省纪委监委机关党委批复,省纪委监委驻广南县扶贫工作队成立临时党支部,15名支部党员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以支部共建、脱贫攻坚督战、作风调研等工作为抓手,切实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临时党支部与莲城镇岜夺村党总支建立党建促脱贫攻坚指导员制度,5名驻在岜夺村工作队员分别下派到各支部作为“党建促脱贫攻坚指导员”,增强基层党组织力量,恢复“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正常化、常态化,推进“一共建双联系双推进”活动,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组织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帮带培养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和后备力量。通过在岜夺村开展惠民文艺演出、举办善款捐赠仪式、帮扶物资捐赠仪式、支部联席会议、小组会议、火塘会议、田间地头会议等方式,广泛宣传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宣讲精准扶贫励志脱贫故事,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积极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外部帮扶和内生动力的“双轮驱动”,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为岜夺村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脱贫攻坚前线的“特战队”。临时党支部把如期实现岜夺村2019年脱贫退出、助力广南县顺利实现2019年脱贫达标和2020年脱贫摘帽作为核心目标,对标脱贫“5、7”指标,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脱贫基本要求,与广南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一同成立了14支督战队,实现了18个乡镇脱贫攻坚督战全覆盖。从严查处扶贫对象不精准、帮扶措施不落实、脱贫台账不真实、政策落实不到位、扶贫资金违规使用等违纪违法问题。对2013年至2018年已脱贫人口、2019年度计划高质量脱贫人口、疑似漏评人口,逐一“过筛子”,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同时,对行业扶贫部门、挂包帮扶单位落实补短板情况进行督战跟踪;对2019年以来上级巡视巡察、督查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督战。通过督战,进一步摸清全县脱贫攻坚情况的底子,为县委政府开展下一步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作风建设的“研判队”。临时党支部制定专门的调研方案,抽调县行业部门部分人员与临时党支部成员组成9个调研小组,随机抽查走访了18个乡镇、61个村委会、130个村小组、941户(档卡户457户,非档卡户484户),通过座谈交流、查阅资料、实地查看、询问比对等多种方式,对各乡(镇)干部、驻村工作队、村组干部履职情况、工作作风、遍访成效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摸清全县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作风短板、找出问题,为县委政府在干部队伍建设、干部日常监管提供决策措施。
每一名驻村工作队都是一面旗帜,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榜样和标杆,像一面旗帜引导着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前行,助力广南县脱贫攻坚工作有序开展。
帮扶:讲究不将就
建成一个好支部,培育一个好产业,治理一个好村貌,树立一个好形象。这是云南省纪委监委对驻村工作队的要求。
自2018年2月挂联广南县以来,云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冯志礼六进广南。到云南履新4天,第一件事就是专题听取脱贫攻坚工作汇报,第一站调研就到广南县岜夺村走村访贫,把脉广南县深度贫困原因,为广南县脱贫攻坚理思路、定措施、明方向、提要求。要求省纪委监委要认真履职,在挂钩扶贫的具体实践中,探索出体现纪检监察特色的工作模式,在精准帮扶、项目落地、资源整合与组织协调、工作作风、廉政建设、廉洁自律等方面作好表率,提供经验和范本。驻村工作队员要真心实意地与群众打成一片,在为地方脱贫攻坚尽自己努力的同时,也脱自己思想上的贫,脱自己基层工作经验不足的贫,脱自己了解基层、了解群众、做群众工作能力储备不足的贫,实现新的人生积累。
挂钩伊始,省纪委监委就牵头广南县各部门成立了脱贫攻坚工作指挥部,明确了各部门单位的扶贫工作职责。同时,5位省纪委监委驻村队员、5位乡镇扶贫干部及4位村委会成员组成岜夺村脱贫攻坚服务小分队,定岗定责、项目到人,通过整个村委会分片区管理,将扶贫工作进一步细化到分组挂包的村小组。
为尽快转换角色,他们严格按照省纪委监委的要求,主动做到“缺什么,补什么”,采取集中学习、自学、讨论深化、以老带新等方式对脱贫攻坚领域相关政策知识做到应知应会,主动融入岜夺村脱贫攻坚战场。
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凭着这样一种甘于付出、敢于担当的精神,省纪委监委驻村干部深入村组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开展各项帮扶工作。
在这过程中,扶贫工作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脱贫攻坚“月计划、周安排、日落实”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机制,把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分解到月、安排到周、落实到天、责任到人,形成天天有目标、人人有任务、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的工作氛围。
此外,扶贫工作队员建立了微信工作群,省、州、县、镇、村的领导及队员把每天的工作情况及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通过微信群进行汇报和协商解决。微信工作群的建立不仅了解和监督队员们每天工作开展的进度,促进了相互间的沟通交流,也便于激励工作队员“比、学、赶、超”,奋勇争先。
据介绍,在扶贫工作中,队员们“领着干、推着干、比着干”,针对部分村小组党支部建设相对薄弱的问题,召开岜夺村党总支专题扩大会,将5名驻村工作队员,分别派挂钩到5个下属党支部,每月至少到分片召开1次群众会议或党员会议,向党员们介绍工作规划和开展情况,让党员们充分知情并自觉参与到脱贫工作中来,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
扶贫先扶志。驻村扶贫工作队员采取到组讲评、入户走访,广泛宣传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宣讲精准扶贫励志脱贫故事,与贫困户“交心”“结亲”。扶贫工作队员们的努力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许多群众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实现了外部帮扶和内生动力的“双轮驱动”。
搬迁:从山凹到平坝
挪“穷窝”,解开脱贫“死结”。山大沟深、土地瘠薄,因为这山,阻碍了他们的看病路,拦住孩子的求学路,切断了一家的致富路,在漏风漏雨的破房子里过了半辈子苦日子。对于祖祖辈辈困守在这里的岜夺村民而言,有些人一辈子都盖不起新房。实施易地搬迁,一下子把他们挪穷窝和盖新房这两个“最大的包袱”给解决了。
过去,村民们在山上住的是土坯房,风蚀雨侵、烟熏火燎,连墙面都成了炭黑色。村民做饭烧炕都用柴火,村民王友林说,冬天时天黑前就要抱上一捆草、取暖是在家里烧火塘,满屋烟熏火燎的,有时不到半夜炕就凉了,天亮前还要摸黑再烧一次,睡在炕上满身都是烟灰味。牲畜养在院子里,一到夏天苍蝇蚊虫到处飞,气味难闻得让人受不了。现在,做饭用电磁炉,洗澡用太阳能,厕所用冲水马桶,电热毛毯、取暖器,真是方便又舒服。
今天,从高处俯瞰岜夺新村,就像一颗镶嵌在绿树丛中的红宝石,行走在村道上,仿佛是在“画中游”。由于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新村绿树成排、鲜花争艳,一排排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房错落有致,家家户户砖墙彩饰,家电“四件套”普及了,户户通上电。任开燕的新家窗明几净、一尘不染,他笑着说:“咋能想到我们会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告别了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务工难、娶亲难的岜夺新村“六难”。如今,岜夺新村家家户户通自来水,步行10多分钟就可以到城镇卫生院岜夺分院,幼儿园、小学就在旁边,后顾之忧没有了,村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高了。
过去,由于生活实在太苦,少有人愿意嫁到山里来,村里单身汉很多。2018年8月底搬迁入住岜夺新村村民王秀东儿子娶了媳妇,这一年多时间新生儿有10人。2018年,有一户村民大孙子出生后,取名为新祥,寓意出生在新村,生在了好时代,一生吉祥!
任开燕说:“党和政府帮助了我们那么多,免费建好房子,又帮我找工作,找产业。我觉得,不可能一辈子靠政府,人也不可能一辈子天生穷,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摆脱贫穷。”
省纪委监委驻广南县扶贫工作队总队长徐以民告诉我们:“自省纪委监委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以后,岜夺新村基础设施好了,交通四通八达,家家现代化了;脱贫致富的产业有了,群众的日子越来越好。扶贫工作队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新思想、新理念,改变了岜夺村长期贫穷落后的面貌,岜夺村未来的发展方向越来越清晰了。”
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搬迁群众从山凹到平坝,让搬迁贫困户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开始了“朝九晚五”的新体验;让搬迁群众离开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穷窝”,来到了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新家。
新家:宜居又宜业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脱贫不仅要靠产业,对于部分居住条件落后的群众来说,搬出山坳坳就是脱贫致富的开始。在易地搬迁过程中,岜夺新村,通过村级统一规划,规范建房,让出入不便的村民进行集中搬迁到新村,靠近村里扶贫产业基地,让易地扶贫搬迁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在这些“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难题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
扶贫工作队员告诉我们:“生态,是岜夺新村的优势,荒山种上了油茶树,坝子种上了甘蔗、水果、蔬菜,打造花卉苗木特色小镇、群众不仅有了收益,还能让荒山变绿坡,这就是岜夺新村的‘绿色银行’,可以采用农旅结合方式发展乡村旅游……”
为了让群众摆脱贫困,快速走上致富路,自省纪委监委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以来,坚持以“短期能脱贫、中长期稳定致富”为目标的产业发展思路,结合村庄自然资源条件和群众意愿,积极探索如何实现产业带动脱贫。
结合岜夺村的实际,工作队因地制宜,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发展高峰牛养殖,改造老油茶600亩、新植油茶900亩,同时巩固发展甘蔗种植2100亩。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优先考虑贫困户,贫困户以参与种植养殖、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和务工等多种形式参与,通过规模化的产业发展,让贫困群众有了稳定可增收致富的产业。
为了做好后续产业发展,扶贫工作队员们认真做了实地调研,决定在继续扶持好当地的传统产业油茶和甘蔗种植的同时,和当地党委政府、农科部门一起,规划了一个32亩的水果引种试验示范基地,其中,早熟红蜜桃5亩、软籽石榴5亩、百香果12亩、柠檬10亩。
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在省纪委监委帮扶下,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们用脚丈量与群众的距离,用情测量与群众的温度,岜夺村民的生活确实变了大样。村民们都说是党和政府“帮到底了、扶到位了”,大家也开动脑筋、敢想敢做了,每个村民心里都有一个脱贫增收的账本。
林隐忠,家中人口多,因缺资金,在省纪委监委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协调下,为其协调了产业贷款10万元,他养殖黑山羊350只,年出兰50余头,销售收入7万余元;附近务工2万元;种植青贮玉米5亩,产量18吨,销售价格7100元;养殖土鸡200余只,鸭100余只,产值15000元。
周朝林,家中7口人,种了2亩水稻、10亩甘蔗、10亩青贮饲料,年收入7万元。
任开燕是龙补村小组的村民,由于没有住房,家庭困难,如今在政府帮助下,免费搬进了新建好的岜夺新村。在省纪委监委驻村干部帮扶下,种植了13亩砂糖橘、种植中草药,年收入6万元。
简德林告诉我们:“上世纪80年代,由于家庭贫困,兄弟姐妹多,16岁不得不离家自己‘讨生活’。仅有小学文凭,辗转沿海一带打工谋生,刚去广东打工的时候,一天只能挣12块钱,40岁以后,由于身体条件下降,打工生涯渐渐收尾,不得不回到家乡发展,但由于没有资金和技术,一家的生活仍然比较贫困,自从省纪委监委领导帮扶我家里以后,给了我很大鼓励,还帮助我向银行贷款5万元,从村里的养牛大户手里买了9头本地黄牛来养,通过一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有12头牛了,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啊。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领导对我这么关心,我还不努力就是烂泥巴扶不上墙。”
“十年九旱,靠天吃饭”,这是过去岜夺新村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搬下山后,在省纪委监委支持帮扶下,村集体经济“破零”,产业扶持资金到户到人,全村初步形成了多元增收渠道。徐以民为岜夺新村算了两笔账,一是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二是打造田园综合体农旅特色小镇。
搬迁群众离开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穷窝”,来到了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新家。一支绿色画笔“点睛”产业版图,特色种植、养殖牵引了岜夺新村向小康质变。(广纪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