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郑垧靖宣讲团唱响十九大宣讲“大戏”

发布时间:2017-11-01 08:28:33   来源:保山市纪委

“十九大,方向明,主题新,指航程;建小康,惠民生;中国梦,早实现……”近日,龙陵县勐糯镇副镇长自己编写十九大顺口溜,在挂钩的从岗村田边地头为村民宣讲十九大精神。这是龙陵县郑垧靖基层宣讲团宣传十九大精神的一个场景。

1508829673806_副本.png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龙陵县充分发挥郑垧靖基层宣讲团的作用,要求他们用生活化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与农民面对面、心贴心地宣讲十九大精神,在城乡宣传阵地中唱主角。该县为培养一支“永久牌”的基层理论宣讲队伍,从每个村、社区选拔2至3名思想政治觉悟高、文化素质较高、宣讲能力较强的农民、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民理论骨干的培养对象,把他们纳入郑垧靖基层宣讲团人才库,并定期进行理论培训,龙陵全县有“农民理论家”350余人。近几天来,龙陵县300余名“农民理论家”组成100多支义务宣讲小组,深入全县121个村,社区,以田边地头、农家小院、加工作坊、农户火塘边为阵地,围绕群众所思所盼,用农家话、家乡话,采取谈话聊天的方式,解读十九大报告精神实质,共话农村(企业)新发展。

为宣传十九大精神,碧寨乡梨树坪社区“诗人支书”杨能生还将党的惠农利民政策,以农村近5年来巨大变化为主线,以群众身边事为题材,创作了表演唱《说唱十九大》,“党的政策真正好,生疾带病有医保;年到六十政府养老(养老金),群众连连叫好……”倾吐了群众满满获得感。同时,组织社区农民业余演出队排练了宣传十九大文艺专场走村串寨演出,让群众在寓教于乐中领会十九大精神,深受乡亲们喜爱。各宣讲小组还根据农村生产实际,适情而动,分类实施,并创新实施了“田边地头问事,火塘边上谈事,活动场所议事”多种形式,庆盛会,话发展,努力让十九大精神走进千家万户,覆盖城乡。一盏电灯、一张方桌、一个火塘(盆)、几杯清茶,无拘无束地促膝长谈,宛如一家人在拉家常。这种“农家夜话”宣讲方式,目前正在龙陵全县121个村、社区中广泛开展。

龙陵县还开展微宣讲活动,即:以小话题反映“大主题”,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通过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十九大精神分解成一张张卡片式的“小菜单”,按照群众需求订制一道道受人欢迎的“特色菜”,变干部“包桌”为群众“点菜”,努力把群众关心的一个个小问题讲清讲明讲透,着力用小环境说明大形势,用身边事说明大政策,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跟农民讲农民的话,跟工人讲工人的话,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新举措等大主题,让理论宣讲入脑入心,转化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徐再顺是龙新乡勐冒社区土生土长的农民、党员致富能手,平时喜欢学习,还是个热心肠。2011年,徐再顺被确定为首批“农民理论家”培养对象和郑垧靖基层宣讲团成员,她每年把大部分时间放在田边地头,一边为大家宣讲富民惠民政策,一边指导村民科学种田。在徐再顺的帮助和带动下,千余农民成为种、养殖能手。为了搞好十九大精神的宣讲,徐再顺收集整理了村民最关心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7个问题,联系十九大报告和当地实际进行讲解,增强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干劲和信心。

龙陵县为了让十九大精神宣传“接地气”,及时对郑垧靖宣讲团成员和“农民理论家”进行了培训,制发了十九大精神微宣讲课件(材料),要求宣讲人要接“地气”,当好群众的“政治翻译”,在宣讲中坚持以微课堂为阵地,以微媒体为平台,以微节目为载体,变团队出击为单兵作战,把宣讲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车间工地,提倡分众化、对象化和互动化,做到“三贴近”零距离。还鼓励“农民理论家”自创教材,用自己朴实的语言,把十九大内容编成诗歌、快板、小品、歌曲、顺口溜、墙头诗画等。目前,龙陵全县已宣讲十九大精神180余场次。(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