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5·30”地震,让盈江县卡场、勐弄、苏典3个乡镇受到重创。面对灾难,盈江各级干部职工把“三严三实”贯穿到恢复重建发展的实践中,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实事,统筹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生活与生产、安居与乐业关系的结果,带领灾区群众建新房、谋产业,一次又一次挺起了不屈的脊梁……
谋事实:让群众盖自己喜欢的房子
为建设睦邻固边富裕新家园,盈江计划总投资21.33亿元,实施民房重建、基础设施、民生改善、防灾减灾和特色产业增收五大工程。
民房重建中,盈江吸取以往恢复重建的经验,不盲目追求进度,制定了《盈江县“5·24”“5·30”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2015年春节前完成13957户受损民房修缮加固,6月30日前完成5086户受损民房拆除重建,12月前全面完成恢复重建任务。坚持“三充分和就地修缮加固和拆除重建为主”的原则。在实施民房恢复重建工程项目中,盈江县以建设睦邻固边富裕新家园为目标,坚持科学规划,规范技术,群众自建,民建公助的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群众智慧,充分发动群众自建。坚持就地修缮加固和拆除重建为主、异地搬迁避让为辅,列入恢复重建规划的拆除重建每户补助3.65万元,修复加固每户补助0.4万元,特困户拆除重建每户追加补助0.8万元,减轻了群众的负担。全县上下力行健全工作机制、严格建设程序、组织施工队伍、保障资金投入、保障时间节点、强化监管干预、严肃工作纪律、营造舆论氛围等八项工作举措保障民房质量安全。改统规统建为统规自建,让群众盖自己真心喜欢的房子。在民房重建中,盈江县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引导汉族群众建设“五架房”、景颇族群众建设“木楼房”、傈僳族群众建设“木棱房”,并制作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恢复重建标识,先后建成了苏典乡上、中、下勐劈傈僳族文化村、卡场镇麻竹岭干景颇族文化村、勐弄乡麻栗坡军民共建村、勐弄乡地方河美丽乡村等一批民族文化村落,让昔日饱受灾害的村庄焕发别样的生机。举措避免了过去设计与实用性相脱节、因赶时间和进度、群众不满意或重复建设浪费的现象。 如今,全县灾后修复加固的13957户、受损拆除重建的5086户民房全部建成,并在5月雨季来临前全部搬入新居。
做人实: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来办
说起五排村卡练搬迁点的房屋建造、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卡场镇纪委书记郭兆掌如数家珍。去年6月5日盈江县组织“四级联动”工作组帮扶群众恢复重建以来,他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指导帮助受灾群众建盖新居。房子建好了他又为村民谋划今后的产业发展。“结合卡练村实际,下步要采取“支部+合作社+大户+农户”的合作模式,发展生猪养殖业。8月已开始圈养。今年准备先由5户示范户带头养殖县扶贫办扶持的120头小猪,以后通过合作股份扩大发展规模,争取一年出栏肥猪70头、小耳朵猪130头。”
在盈江,这样的干部不止像郭兆掌一人。在勐弄乡盘龙山132户搬迁户房屋重建的四级联挂人员杨冬、杨勇、哏玉忠、杨世向、武学辉,像钉子一样“钉”在了重建点上。面对只能住救灾帐篷工篷、冬季严寒、夏季多雨,生活极不方便,甚至20多天不能回家的情况,5人同心协力克时艰,任劳任怨执守在工地上,盯死盯牢搬迁点各项工作。村组党组织、妇女小组等基层组织不等、不拖、不推,想尽办法、克服困难上下衔接政策、自筹资金、主动备料、积极发动群众推进民房重建,发挥了“领头羊”的示范作用。
在恢复重建中,盈江建立了县级主要领导联系挂钩乡镇、处级干部联系挂钩村、科级领导联系挂钩村民小组、党员干部联系挂钩农户的“四级联挂”责任制,全县86个县直部门全部联挂卡场、勐弄、苏典3个重灾乡镇的136个村民小组,3187名党员干部联挂16607户群众,174名工作队员长期驻村开展工作,涉及民房重建的群众全部有党员干部结对帮扶。
创业实: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还要让群众发展产业过上好日子
“ 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还要让群众发展产业过上好日子。”卡场镇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优势,镇党委、政府计划用3-5年的时间将卡场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景颇小镇。县景颇协会副会长、卡场乡土企业家排学明,投资150万元,建设了占地一亩的织锦园,新购置了60台木制织锦机,发展了景颇织锦园。村民织出的筒裙、毯子、背腰、围巾、祭祀毯、钱包产品很受市场欢迎。
勐弄乡里引导和帮助群众发展种养殖特色产业;把中山村100多户村民,以集体入股的方式,先后投入120多万,发展核桃1700多亩;目前全乡已发展竹鼠养殖户10户,并组建了竹鼠养殖专业合作社;麻立坡村民张景富种植重楼2亩,还种植了4亩党参和5亩核桃,张景富说:“4到5年后重楼才有收益,如果收成好一年就有10多万元的收入。”至今全乡已发展重楼50多亩。“乡党委政府将发展以重楼、党参为主的中草药基地,建设大牲畜交易中心;在麻立坡村发展生态鱼养殖项目,在松园村湾塘武家寨搬迁点、地方河搬迁点和盘龙山搬迁点发展黄牛养殖项目,在楂子林搬迁点发展生猪养殖项目。根据中央精准扶贫的要求,明年开展整乡推进,以省级资金2000万为撬动,整合发改、新农村、扶贫、财政等资金投入2.8亿,从根本上解决全乡各族群众的长远生计问题。
苏典乡融合傈僳族浓重的文化元素,着力打造傈僳文化部落,通过傈僳族生态文化旅游村建设,融入原生态农业生产生活体验,把傈僳族传统文化、特色民居文化、民俗民风与观光农业、田园农家乐融为一体,打造民族特色明显的现代化傈僳村寨。现在,下勐劈村富有傈僳特色的农家旅馆已试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