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权力运行监控机制防范企业运行风险

发布时间:2014-09-30 16:31:04   来源:云南省纪委

构建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是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之一。积极探索建立国有企业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把监督与制约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之中,与企业内控和风险管理相结合,有效防范企业权力运行风险,促进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构建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必要性

随着企业的改革和经济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生活的复杂化,腐败的成因和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多变。腐败人群已由过去的高官腐败逐渐向具有公共资源支配权和需求权的低岗位管理人员蔓延。近年来,国内、同行业系列违纪违法案件暴露出个别高管和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的许多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如何加强对企业高管以及掌握企业重要信息和资源,具有一定职权的岗位人员的监管,是我们当下研究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案件的分析可以得出,腐败问题的发生与现行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薄弱存在一定的联系。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构建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才是消除权力腐败的重要途径,更是反腐败斗争实施标本兼治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关键环节

加强对权力运行有效监控,关键在于制衡权力。权力的制衡包括合理配置权力和有效监督制约权力。按照“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

(一)合理配置权力,科学划定权力边界。一是分解权力。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施科学民主决策,保证行使权力公正合理。对于人财物权力较为集中、容易滋生腐败的工作环节和职能,将权力科学、合理配置,变一人负责为多人负责,将权力适当分解,避免“一肩挑”。公司人事、财务、采购和工程建设相关事宜,由党组会、总经理办公会和预算、产品、采购三个专业委员会进行集体决策,纪检监察参与过程监督,做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分离。二是明确权力。实行领导人员分工负责制,明确工作范围、权力,明确权力运行流程,明确权力运行监督主体及方式。三是梳理权力。对企业风险点及内控点的权力配置进行梳理。推进采购、运维、企业信息化等领域管理职能和操作职能的分离,明确岗位职责、权限、任职要求,形成“权力清单”,建立配置合理、分工负责、相互约束,相互配合的权力运行结构。

(二)强化工作程序,加强制度建设。一是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员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特别是“三重一大”、党组会议和总经理办公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明确“三重一大”决策范围、决策权限、决策程序,对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在提出、调研论证、征求意见、集体讨论、最终决策等各个环节都要制定严密的规则和程序,对涉及企业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都要经过职代会审议,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二是加强重点环节制度建设。围绕物资采购、人员招聘、工程建设、增值业务管理等腐败高发领域,综合运用专项检查、效能监察、信访案件核查、日常监督等手段,深入查找腐败发生的制度性根源,明确治理重点和目标,建立健全行得通、做得到的制度措施,不断增强制度的刚性约束。三是建立和完善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党务公开和企务公开制度,规范公开内容、形式和程序。四是完善各项监督制度。建立健全资金管理、财务管理、经济责任审计、重要岗位人员交流轮岗等制度,完善招投标、物资采购、市场前端关键环节监督检查等制度。五是建立健全问责制。制定领导人员问责办法、员工奖惩办法,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领导人员履职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和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对超越权力边界、超越程序滥用权力、有章不循造成重大损失和不良影响的,依法依纪追究其责任。同时追究分管领导、主要领导的责任,做到监督到位、责任明确、失责必究。

(三)突出公开透明,保证权力规范行使。一是公开权力事项。全面公开广大员工最关心的权力事项,让员工知道有哪些权力、以及权力运行流程和基准。二是丰富公开的内容。凡涉及企业重大决策、生产经营方面的重大问题,以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作为公开的重点内容。注重公开权力运行的全过程,把动态公开贯穿于决策、执行和结果各个环节,做到及时公开、同步公开。三是创新公开的方式和渠道。除职代会中对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大事项、员工的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情况提交职代会审议外,还要充分利用OA办公网、党务及企务工作网络平台、文件、通报会等形式,公开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使公开事项深入到企业的各个层面,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导致的公权私用问题。

(四)强化权力运行监督,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一是加强对执行民主集中制及领导班子议事规则的监督力度。凡属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必须经集体研究决定,纪检监察部门要实施有效监督。事前,提交议题,履行签报程序;事中,强化集体表决,在与会人员多数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形成决议;事后,形成会议纪要,监督执行,跟踪督办。二是加强对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的监督力度。针对群众普遍反映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司重大决策事项,要提前介入、参与关键环节的全过程监督。在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员工招聘等工作中,坚持全程参与、封闭运作、逐环节监督、按进展公示,在领导人员任用前,征求纪检监察部门意见,避免“带病提拔”和任人唯亲等行为发生。在物资采购监管过程中,成立采购决策委员会,建立健全采购监管制度,加强对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和单一来源采购的管理,严格程序、加强监督、防止暗箱操作。将非涉密的物资采购结果公开公示。凡单项采购达到集体决策金额的采购方案和招标结果必须经总经理办公会集体决定。推进网上公开招标管理工作。在土建项目监管过程中,贯彻落实土建项目的报批审核制度,对新建项目和变更项目的设计方案等逐项经总经理办公会集体讨论决定,严格按照基建程序办事,深化土建项目全过程审计。三是整合监督资源。充分发挥专业管理、办公室、人力、党群、审计、纪检部门的监督检查作用,建立起业务管理、综合管控、专职监督三道监督防线,提高部门履职能力,做到既要相互配合,又要相互监督。认真执行反腐倡廉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监督信息共享和协调处理机制,形成监督合力。四是建立完善电子监控系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权力进行科学分解和合理配置,运用“制度+科技”模式,把各种流程固化于信息系统内,使得任何人在使用时都只能按照自己的岗位权限进行操作,让权利充分在“阳光”下运作。

(五)严肃查办违纪违法行为,增强监督的威摄力。一是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执纪必严、违纪必究,对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严重破坏制度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二是要加强与公、检、法等执法部门的沟通联系,形成查办案件的合力,加大查办案件力度,发挥治标和治本功能。三是建立信息通报制。将违法违纪等重大案件及时通报,并利用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教育,起到惩处一人、挽救一批、教育一片的作用。

三、权力运行监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当前在权力运行监控工作中存在下面几方面问题:

(一)接受监督意识不强,各项措施难以落实。个别领导人员接受监督的觉悟不高,认为上级监督是“不信任”,同级监督是“多余”,群众监督是“找茬”,思想上消极抵触;有的领导人员未将监督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工作中,不征求企业纪检组(纪委)意见,不征求广大员工群众建议,使监督职能无法发挥;个别领导人员认为监督是对有问题的人员,自已身正影直,不需要监督,使监督的措施难以落实到位。

(二)同级监督较为被动,各项制度难以落实。同级监督就是同级纪检组对企业“一把手”的监督;作为企业纪检监察组织,对企业的班子成员以及同级单位(部门)的领导人员权力行使具体监督权,但因低于或处于平行地位,其人事权、领导权等又受限于被监督者,存在同体监督,俗称“左手监督右手”、“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监督深度不够,难于公正处理事情,难免出现“不能监督、不敢监督”;在监督过程中存在宁宽勿严、宁粗勿细,你好我好,一团和气,将监督制度的执行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落实。

(三)监督流于形式,使效力难以发挥。现阶段党内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专项监督等方式较为丰富,但有时流于形式。如在招标采购中,因各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受评标专家的资格认定标准的限制,各专业评标专家人数无法满足招投标及物资采购工作评审的需求,虽然按程序进行专家抽选,仍存在一人多次参与招投标采购工作,势必会影响采购结果的公正性,使监督工作难以发挥效力。

(四)监督的认知不同,使合力难以形成。人们对监督存在不同的认知和态度,有的认为只要领导人员经营业绩好,就无须干涉权力运行的过程;有的认为对领导人员的监督过严,是对其不信任,不利于调动其积极性;有的认为,监督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无关、与已无关。容易产生职能管理不闭环,综合管控不到位,专职监督到位难的问题,造成各监督主体要么“管事不管人”,要么“管人不管事”,不能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信息共享,难以形成监督合力。

四、加强对权力运行监控工作的主要措施

对各级领导人员及赋予权力的关键岗位人员的监督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长期工作,我们要强化教育,提高监督意识,探索体制创新,用改革的手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和正确行使,防止发生权力腐败问题,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加强教育,提高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党组织集体学习和领导人员自学,开展对思想道德、理想信念和党纪法规的教育,增强自省、自警、自励的自觉性。二是加强监督意识教育。通过学习《党章》,深刻认识“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是党的性质决定的,并不是与谁过不去。尤其是企业“一把手”,要把组织监督看作是对自己的培养,上级监督是对自己的爱护,同级监督是对自己的帮助,下级监督是对自己的信任。事实也充分证明,主动接受监督的干部较少犯错误,拒绝接受监督的干部很容易滑入泥潭。

(二)探索体制创新,确保监督工作取得实效。一是要改革现有的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体制,采取派驻纪检组的方式,将同级监督改为上级纪检组织对下级企业“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实现以权制权,确保权力正确行使。二是落实巡视制。由上级党组织派出巡视组到下级单位进行监督,监督重点是对党组(党委)的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人员权力运行情况的监督,查找机制和体制上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和意见。

(三)建立统一评标专家库,实现评标专家资源共享。按照入选条件,做好申报和推荐工作并经严格审核,选用职业道德素养高且专业技术水平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完善各专业技术人才,并定期更新,打破区域界限,实行跨省评审,以确保评标活动的公正、公平。

(四)整合监督资源,提高监督整体合力。一是积极倡导监督。通过学习,提高思想觉悟,牢固树立“加强监督是本职、放弃监督是失职、疏于监督是不称职”的思想观念,克服“好人主义”的错误思想,把监督寓于履职、用权、管人的过程。二是加强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扎实开展任前、任期和离任审计,将结果作为管理使用的重要依据。领导人员调离、转行时,必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三是强化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行为,防止滥用权力。四是健全落实领导人员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其购房及装修、婚丧嫁娶等事项,要及时向组织汇报。其配偶、子女发生重大事项也应该登记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宋倩)